索 引 号: | 11220300013546272M/2025-04349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四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25年09月11日 |
标 题: | 对四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发文字号: | 四工信字〔2025〕22号 |
发布日期: | 2025年09月16日 |
索引号: | 11220300013546272M/2025-04349 | 分 类: | 委员提案 ; 其他 |
发文机关: | 四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25年09月11日 |
标 题: | 对四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 | 四工信字〔2025〕22号 | 发布日期: | 2025年09月16日 |
对四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第12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四工信字〔2025〕22号
王乃晶委员:
您在四平市政协九届四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四平工业“智”造转型升级的建议》收悉,经认真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为加快构建现代化工业产业体系,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紧扣工业“智”造转型升级主线,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等主攻方向,系统谋划、精准施策,重点做了以下工作:
一、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构建科技协同新生态。一是培育科技企业梯队。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培育”行动,打造科技企业培育“雁阵”梯队,目前已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3户、科技型中小企业58户,均创历史新高,较“十三五”末期,分别增长82.5%和176.2%,巨元换热器、康达农机、吉春制药等10户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建立28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种子库,完善“种子-市级-省级-国家级”四级梯度培育体系,成功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4户(其中重点“小巨人”企业2户),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户,市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4户。二是打造创新平台载体。围绕医药健康、特色装备、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概念验证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载体25个,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9户、市级企业技术中心8户。三是开展“双创”活动。举办第十届“创客中国”吉林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四平地区赛,为中小企业和创客搭建了交流展示、项目孵化、产融对接、协同创新平台。大赛共征集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方向项目32个,经过专家组评选,有9个项目参加了省级复赛。
二、加快传统产业焕新,打牢工业“智造”硬基底。一是实施智改数转工程。落实《四平市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3-2025年)》,聚焦特色装备、食品加工、医药化工、冶金建材等领域实施“七大行动”,加快龙头骨干企业、中小企业、产业链“智改数转”。目前,巨元换热传热元件智能化改造、康达农机年产10000台套农机装备智能设备生产线技术改造、奋进专用车智能化喷粉、焊接生产线技术改造等59个项目成功纳入省级制造业“智改数转”项目库(今年15个),省级数字化转型服务商2户,省级数字化车间5个,省级智能工厂1个。二是构建绿色发展体系。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3家,省级绿色工厂9家(今年3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家,省级绿色设计产品1家。重点行业加快节能降碳升级改造,煤电企业完成超临界改造,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2022年、2023年、2024年分别同比下降8.1%、5%、3.4%。三是狠抓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支持康达、顺邦、艾斯克、巨元、维克斯、世宝机械等企业推进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构建以智慧农机、板式换热器、汽车转向系统为主的先进制造创新体系。2025年,获批吉林省科技计划项目16项,争取专项资金689万元。
三、布局新兴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一是强化科技项目谋划。以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医药等为突破方向,谋划“十五五”重大科技项目22项,重点发展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为我市产业发展提供前沿引领。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液治疗ARDS新药研发项目,填补省内生物医药领域空白;正在谋划推动的天工钒钛项目,总投资150亿元,占地200万平方米,投产后将实现产值200亿元,利税30亿元,带动就业4500人。二是招引先进企业落地。平方计算机(吉林)有限公司落地,引入国产化生产线,年产15万台计算机设备,预计年产值超10亿元,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形成“研发—生产—运维”完整产业链,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跨越。三是数字经济发展。聚焦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关键技术研究,建成农业大数据智算中心一期2000P算力平台,支撑玉米产业全链条数字化,同步推进20万千瓦风力发电项目,打造绿色算力枢纽。
四、强化要素保障,打造“智”造全方位服务体系。一是政策精准赋能。召开“2025年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打出现场政策解读、工业领域政策申报图解和工业领域资金支持政策汇编组合拳,累计为21户企业争取设备更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等专项奖补资金2653万元。二是鼓励人才创新。积极培育产学研协同发展人才,共向省工信厅推送宏大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领域4项人才需求。此外,开展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推荐工作,共向省工信厅推荐顺邦农机魏德胜等2人申报创新企业家,一正赵宏伟等6人申报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三是强化“数智+”服务。利用数字经济产业园等平台,联合华为、用友、腾讯云等8家行业头部企业成立智改数转服务团队,协助巨元、一正、宏宝莱、顺邦、新天龙等重点企业,围绕数据、业务系统、生产线控制等方面难点问题,量身定制“智改数转”解决方案,赋能制造业发展。其中,为新天龙开发智能无人收粮系统,可实现车辆入门登记、自动收发卡、取样盲检、自动计量、装卸确认、自动扣重、智能结算等业务的智能化操作,弥补企业“数智+”产业链发展短板。
通过上述举措,四平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提供“四平样本”。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智改数转”,强化产学研协同,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四平工业“智”造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一、推进“智改数转”发展,夯实产业升级“核心底座”。聚焦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需求,针对重点行业开展“智改数转”诊断服务,重点推动装备制造、食品加工、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的生产线智能化改造。完善“智改数转”项目库,积极争取国家超长期特别国债工业领域设备更新、省级“智改数转”专项、示范工厂(车间)创建等政策扶持和资金补贴,强化项目落地跟踪服务,确保转型成效落地。
二、深化产学研协同,打通创新“供需堵点”。支持科技企业成为重大任务“出题人”,健全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的项目形成机制,积极申报聚力攻坚课题,强化从企业和产业实践中确立科研任务。鼓励高校院所与科技型企业共同承担更多省级科技项目,实施现代农业、特色装备、新型材料、医药健康等领域关键技术突破行动,解决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难题,打通新质生产力培育的“供需堵点”。
三、构建全链条生态,贯通创新“转化链路”。一是强化基础研究引领。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梯度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为产业创新提供源头供给。建立基础研究成果储备库,加强与产业需求的衔接,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二是攻坚关键核心技术。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指导企业通过承担“揭榜挂帅”、重点研发、聚力攻坚等项目,强化核心技术攻关,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谋划推动“中大型高性能智能免耕穴播机”“智能化板式高效节能系统装置的开发”“适用于无人驾驶汽车全新电动调节转向管柱研发”等重点工业科技项目建设。三是加速成果产业化落地。搭建科技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科学家工作室等平台,组建创新研究院、技术转移中心、四平市科技大市场,打造吉林省概念验证中心和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降低成果转化风险。探索“先使用后付费”“差异化赋权”等科技成果许可方式,加速产业前沿技术成果熟化落地及商业化。四是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引导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推出符合科技企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科技债券等,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五是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围绕“智改数转”和产业创新需求,重点引进智能制造、数字技术、高端装备等领域的高层次领军人才、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本土人才培养,支持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共建实训基地,提升本土人才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营造尊重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
四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9月11日
(初审:丁册 复审:赵苒 终审:常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