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25-01811
分  类: 政协提案 ; 通知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25-01811 分  类: 政协提案 ; 通知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发文字号: 发布日期: 2025年05月14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对省政协

十三届三次会议第131号委员提案的答复

王进馥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满族(叶赫部)历史文化遗产抢救性保护传承的建议》收悉。四平市政府高度重视,经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叶赫基础情况

  四平是中国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辖内有吉林省唯一一个满族自治县即伊通满族自治县,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叶赫满族镇。四平市满族物质文化资源等级高、文化内涵深,而且序列完整,地域分布广且又集聚,主要有满族先祖唐代靺鞨人所建渤海文化遗存梨树县城楞子城址、有宋代女真人修建的金代韩州城——偏脸城城址,明代海西女真扈伦四部之一的叶赫部王城遗址——东城、西城及商坚府城。

  叶赫部曾哺育出杰出的叶赫那拉公主,成为“三代皇后的故乡”。叶赫也是盛京围场之所,皇太极曾七次猎于叶赫,留下近百座封堆遗迹及许多掌故、诗篇。清代东北大御路在此经过,康熙年间设置的吉林八大驿站有四站,康熙东巡沿途也曾驻跸在这里。

  清代康熙年间修筑的柳条边吉林边墙是满族也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大发明,其从西南至东北横贯四平,被称为绿色千里长城。山门镇内的布尔图库苏巴尔汉边门衙门遗址,为柳条边吉林边墙第一座边门,也是柳条边新老边墙21座边门唯一保留下来的古建筑,成为柳条边的历史见证,在我国众多的满族文化遗存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四平的满族非物质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满族萨满文化、满族民间故事、满族传统服饰旗袍、满族剪纸、满族珍珠球、满族饮食等。满族的传统婚俗、自成体系的祭祀仪式和礼节习俗等都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颇具民族特点。

  四平的这些代表性满族文化资源体现了当时满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是当时满族文明发展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传承着满族文明的文脉,使四平成为重要的满族文化遗产旅游地。

  二、具体保护措施

  (一)满族历史遗存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1.立法保护,分级管理。四平市已经颁布了《四平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法律基础,填补了文化遗产保护立法的空白。指导县市区做好组织机构设立,确保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职能落实到位。配齐配强专职工作人员,保证有分管领导,有专兼职管理人员,通过增强人员力量推动文化遗产工作有序发展。

  2.加强文物和文化遗址普查。以第四次文物普查为契机,厘清全域满族相关文物和文化遗产名册,强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化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的保护和申报工作。强化文物保护和文化执法力度。积极向上申请国家专项文物保护资金,开展四平域内满族文化重点文物和古城遗址本体保护和环境整治,对满族古建筑进行结构加固、防水防潮处理、瓦面修复等工作,确保建筑安全稳定。建设满族文化综合展示区。新博物馆展陈时着重展示四平市满族文化,完善叶赫古城周边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消防安防设施建设、数字化展示利用设施建设等整体性保护利用。

  (二)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

  全市现有满族特色非遗项目42项,其中国家级满族特色非遗项目1项,省级满族特色非遗项目7项。加强满族非遗申报。积极挖掘和推动满族特色文化项目申报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加满族特色文化项目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的比重。宣传满族非遗成果。运用全媒体宣传手段,针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珍珠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满族烧鸽子等特色非遗项目开展专题性、连续性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满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线上展示、互动、教育、推介等活动;利用好各类博览会以及国内国际大型展览、比赛等重大平台,组织开展四平满族非物质文化产品的展示、演出、体验、交流;组织开展“满族非遗七进”“满族非遗技艺传承培训”等主题活动。支持非遗展示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各级各类满族传统表演艺术类的展演剧场、排练厅,传统手工技艺类的生产传习用房、技艺展示厅,满族传统民俗活动类的展演活动场地、小型室内展示空间,以及必要的配套停车场、库房、辅助用房和环境整治等。

  (三)满族文化研究工作。

  开展域内满族文化名人研究。对纳兰性德等文化名人开展专项研究,依托中国叶赫纳兰性德研究会、四平市诗词学会协同开展纳兰性德诗词文化交流会、朗诵会、诗词沙龙等文化活动,在各级融媒体推出专栏、专刊,系统宣传满族文化名人的“四平故事”。开展跨域综合性研究。加强与吉林市满族文化博物馆、长白山满族文化博物馆等单位的沟通联系,开展特色展览、展陈省内横向交流;鼓励支持满族文化专项研究类课题纳入四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征集;鼓励高校组织域内外专家学者开展满族文化专题研讨会,开展四平特色满族文化专题研究和讲座。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依托市图书馆开展满族专题公益文化讲堂,鼓励文艺志愿者下基层开展满族特色歌舞、剪纸等技艺展示和教学活动,激发广大群众对满族文化的认同感和传承热情。

  (四)满族文化融合推广工作。

  推动满族文化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以吉林省二人转艺术剧院、吉林省伊通满族艺术团为主,创排一批以满族说部、满族神话、满族历史为题材的二人转、吉剧作品,依托市民(农民)文化节、“九月鲜花”文艺展演周等公共文化活动开展满族元素文艺节目展演展示。推动满族文化融入旅游产业发展。将满族文化融入乡村旅游、冰雪旅游大格局,加强叶赫那拉古城景区建设,将其打造成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目的地。强化仁兴里沉浸式街区、伊通悦如火山温泉度假区、叶赫皇家滑雪场等特色文旅度假区的满族文化属性,开展季节性、主题性满族特色表演,抢抓冰雪旅游季打造满族文化主题冰雕雪雕美陈,打造满族风情主题民宿、酒店、游船等旅游设施。推动满族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以铁东满族风情商业步行街等特色街区为依托,举办满族特色美食节等主题活动,鼓励支持满族特色产品参与四平城市伴手礼甄选、年货集市等惠民展销活动。

  (五)人才培养工作。

  聚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体制机制,畅通满族文化保护传承相关专职讲解员、研究员、演职员、非遗传承人等专业性人才的选育留用全过程,针对现有人才开展以理论授课、域外交流等为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专业能力素养。聚焦研究队伍建设。挖掘稀缺人才,全面了解四平域内及四平籍懂满语、满文的专业人才,形成人才清单。依托四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多渠道引进和培养满族文化研究人才,与省内重点高校强化合作,推动人才交流。聚焦后备人才培育。在基础条件好、民族特色鲜明的满族中小学校持续开展“满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探索将满族文化与四平城市历史有机融合并纳入干部培训。

  三、组织保障

  督促各地各部门正确认识到满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自上而下压实责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强化沟通,形成合力,在开展文化执法、宣传推广等工作时注重工作方法,确保工作环节接续顺畅;积极向上争取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用好用实政府设立的专项扶持基金,为满族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提供坚实保障;注重成果转化,形成一批可感可及可量化的保护传承利用成果,提升群众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满族文化发展的良好氛围。通过抢救性保护的成功,让更多人发现四平满族文化之美,实现保护与发展同步提效。

   四平市人民政府   

  2025年5月14日   

  (联系人:马雪松,联系电话:1339434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