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
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
四政办发〔2023〕17号
铁东区、铁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
《四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9月18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四平市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数字吉林”建设规划》精神,切实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作为加快我市新动能培育的重要发力节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新经济时代的聚集性带动作用。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数字吉林”建设的决策部署,抓住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和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机遇,锚定数字产业化赋能产业数字化的“相互反哺、比翼齐飞”发展趋势,充分利用我市数字人力资源成本、地理区位辐射范围、高标准农业资源及良好的工业基础等明显优势,与国家级电商产业园等园区形成优势互补、产业互助,有所为、有所不为,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推动我市整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充分考虑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基础和发展优势,助力企业入驻、基建配套、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多要素协同发展,分批、分类、分级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
2. 政府引导、市场运营。采取第三方主体运营模式,实现市场化、专业化、集群化自主运营,有效降低入园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产业培育能力、提高运营效率。
3. 统筹协调、资源共享。鼓励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实现领域之间、企业之间的人才资源、技术成果、市场信息等公共数据共享共用,实现数据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总体目标
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我市数字化领域集群应用,打造数字经济区域总部。同时促进数字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统筹推动数字产业引入聚集和产业数字化赋能发展,不断延链、壮链、补链,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数字产业集群。三年内,打造一批产业数字化试点区域,实现累计新增本地就业岗位10000个、累计营业收入超过30亿元,迈入全省数字经济产业园先进行列,并力争获批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
到2030年底,力争打造全省(地级市中)领先、东北一流、全国知名的数字经济产业园。结合我市地域、交通、人力资源优势和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数字经济占GDP比重逐年增加,为全市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铸造有力基石。
二、重点任务
打造我市数字经济发展“1136”格局,即:筹建一个数字经济产业承载核心功能区、打造一个区域总部聚集区、构建三大产业支撑体系、拓展六个维度发展方向,形成“总部引领、一核一区、三点支撑、六维拓展”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
(一)筹建数字经济产业承载核心功能区
1. 产业发展聚集区。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办公及公共场所建设,提高网络、电力、生活等多要素保障水平,打造入园企业核心办公区,形成数字经济企业聚集生态圈。
2. 企业孵化示范区。围绕“元宇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的产业空间,打造高新企业创新孵化基地。
3. 数据承载功能区。构建大数据中心,为农业农村、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等领域的数据应用提供高效的算力算法、网络资源、数据加工和存储服务。
4. 公共运营服务区。围绕园区企业需求,提供政策对接、项目申报、知识产权等“一站式”服务;建设园区发展、项目展示等多功能展示大厅。
(二)打造区域总部聚集区
依托金融街大厦现有资源,积极对接经济发达地区,围绕成本型、人力型、运营型等数字经济产业转移的重点方向,引入一批大数据加工、数字农业、互联网+等领域龙头企业区域总部;发挥产业辐射效应和人才分流机制,培育和壮大本地数字经济总部企业,打造四平市数字经济产业总部聚集区。
(三)构建三大支撑体系
一是政策支撑体系。协调落实国家、省、市税收、财政、就业、教育等多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政策保障和协调机制,增加企业黏合度。
二是运营保障体系。以第三方公司为运营主体,负责产业园办公硬件设施、招商推介、企业经营、产品展示等方面工作,为入园企业提供“一站式”保障服务。
三是人才保障体系。立足热线服务、数据运维、数字加工、软件开发领域,通过校企合作、人才引进等模式,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结合,为数字经济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四)拓展六个数字产业方向
1. 数字化运营方向。锚定吉西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窗口期优势,对接各类企业的高成本运营服务,承接线上运维、客服中心等人力成本集中产业外包服务;承接流媒体鉴定、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互联网产业定制服务;承接数字营销、电子竞技等新兴行业整体运营支撑服务,实现异地企业固定运营成本或数据资产本地化转移。
2. 大数据加工方向。围绕数据存储、算力分析资源需求,承接数据的清洗、富化、脱敏等增值服务;承接农业数据汇聚整合、共享开放、应用融合等拓展服务;承接算法底层加工、模型训练、效果验证等优化服务,实现数据价值链的多维度延伸。
3. 软件外包产业方向。依托我市人力资源成本优势,构建软件服务外包产业链,打造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软件外包基地,承接知名互联网公司、软件集成公司的软件外包需求服务;承接高密集软件应用测试、安全测试等技术服务;承接开发人员外派、应急团队组建等临时服务,实现低成本人力资源利益输出最大化。
4. 数字农业产业方向。立足我市农业产业和黑土地附加优势,整合农业领域数字化管理、数据分析服务等产业需求,承接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等高科技含量技术的应用研发;承接土地资源、涉农科技等领域的长期数据分析服务,实现高附加值农业数字产品的规模化发展。
5. “元宇宙”产业方向。围绕“元宇宙”行业井喷优势,聚焦影视、游戏等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承接逻辑编辑、场景制作等电子娱乐领域定制开发服务;承接动漫制作、影视特效等传统娱乐领域后期渲染服务;承接新兴娱乐领域多维空间场景制作服务,实现文化产业高附加值收益转移。
6. “互联网+”产业方向。利用“互联网+”整体发展优势,紧盯传统行业转型需求,承接供需对接、降本增效等工业互联网增值服务;承接智能制造等传统行业数字化转型服务;承接数据要素市场化、货币化等数据交易确权、评估及中介服务,实现数字技术对传统经济领域发展的放大、叠加作用。
三、进度安排
(一)实现数字经济产业园落地达产
完善和制定产业园相关政策,确定数字经济产业园(试点)运营主体,挂牌成立中国四平数字产业园,谋划数字经济产业园工程项目国家专项债申报工作。加大招商力度,积极引入发达地区数字经济领域企业落户产业园。通过市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审批,同步启动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申报。(完成时限:2024年5月末)
(二)初显数字产业园汇聚效应
引入数字经济企业20家、孵化本地数字经济企业20家。加快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建设,打造1—2个专业化强、科技含量高并具有代表性的高新产业专区。完成数字经济产业园工程项目建设,通过省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审批,同步启动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申报。(完成时限:2025年5月末)
(三)扩大数字经济产业园辐射范围
累计引入数字经济企业50家,孵化本地数字经济企业50家。聚焦产业招商、产业基础支撑、大数据融合应用、场景应用培育、数据资源管理等方面持续发力,拉动我市数字经济增长,力争数字经济产值占我市GDP的3%—4%。力争通过国家级数字经济产业园审批。(完成时限:2026年5月末)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重要意义的认识,明确工作职责、压实工作任务,积极协调解决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行动的重大问题。
(二)突出人才驱动
充分发挥我市四所高校教学资源优势,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实现专业设置与数字经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为数字经济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三)强化要素保障
优化基础设施,在供水、电力、供热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完善配套设施,在入学、就医、购物、休闲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强化金融保障,抢抓政策窗口期,为入园企业构建融资服务、结算服务、增值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