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23-14725
分  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通知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1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23〕13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6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23-14725 分  类: 环境监测、保护与治理;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 ; 通知
发文机关: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23年06月1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23〕13号 发布日期: 2023年06月26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

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四政办发〔2023〕1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各相关部门:

  《四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6月19日            

  (此件公开发布)  

  四平市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入河入海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函〔2022〕17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加强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方案的通知》(吉政办发〔2023〕13号),做好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全面推进全市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和监督管理各项任务,着力强化水污染物入河管控,促进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责任明晰、设置合理、管理规范的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管控入河污染物排放,不断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水平。坚持水陆统筹,以水定岸原则,

  根据受纳水体生态环境功能,确定排污口设置和管理要求,实现“受纳水体—排污口—排污通道—排污单位”全过程监督管理。以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条子河、伊通河干流及主要支流为重点,明确目标任务,逐步推动全市各流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二、目标任务

  2023年6月底前,各县(市)区政府制定出台贯彻落实《实施意见》及本方案的实施方案,按照排查、溯源、监测、分类、整治程序,深入开展排污口再排查,稳妥推进再整治。

  2023年底前,完成现有排污口设置审核。基本完成东辽河、西辽河、招苏台河、条子河、伊通河干流及主要支流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整治。

  2025年底前,完成全市各流域范围内所有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并基本完成整治,建立健全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开展排污口排查

  各县(市)区政府要依据《入河(海)排污口三级排查技术指南》(HJ1232-2021),按照“有口皆查、应查尽查”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在前期工作基础上,持续对辖区内河流、湖库开展地毯式摸排,全面摸清辖区内直接或通过管道、沟、渠等排污通道向环境水体排放污水的口门底数,核准各类排污口的分布、污水排放特征及去向、排污单位基本情况等信息,所有排查的口门包括当前已掌握的排污口,均应填写《排污口排查登记表》(详见附件1),保存排污口照片、影像资料,记录排污口、周边环境及异常状况,建立“一口一档”,并梳理汇总形成动态《排污口管理台账》(详见附件2),按季度报送市生态环境局。

  排污口分类:分为工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4大类。其中,工业排污口包括工矿企业(工业企业、企事业单位、矿山、尾矿库)排污口和雨洪排口、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和雨洪排口等;农业排口包括规模化畜禽养殖排污口、规模化水产养殖排污口等;其他排口包括大中型灌区排口、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排污口、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排污口、城镇生活污水散排口、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排污口、农村生活污水散排口等。此外,还应排查登记城镇雨洪排口、农田退水排口。

  以下情形应判定为非排口:一家一户生活污水排放口;农田、鱼塘间换水口;桥梁、道路、堤坝两侧泄水口;泵站取水口;拦河坝、过水涵洞;地表冲沟、山体渗水。

  (二)开展排污口监测

  各县(市)区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对排查出的排污口进行同步分析监测,应于排查发现后一个月内完成监测,监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监测发现水质超过受纳水体考核标准的排污口,应作为后续溯源、整治的工作重点。经排查、溯源、整治后保留的排污口,应由责任主体按照排污许可证等相关规定的频次开展常态化监测。

  (三)开展排污口溯源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和政府兜底原则,逐一明确排污口责任主体,建立责任主体清单。对难以分清责任主体的,要组织开展溯源分析,查清排污口对应的排污单位及其隶属关系,确定排污口责任主体;对经溯源后仍无法确定责任主体的,由属地政府作为责任主体,或由其指定责任主体。责任主体负责入河排污口设置申请、源头治理、规范化建设以及维护管理等。2023年6月底前,各县(市)区政府填报完成现有排污口《责任主体清单》(详见附件3),加盖公章报送市生态环境局。

  (四)实施分类整治

  各县(市)区政府按照“依法取缔一批、清理合并一批、规范整治一批”要求,明确整治措施,开展分类整治。整治工作应以截污治污为重点,坚持实事求是,稳妥有序推进。对能够立行立改的,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超标或明显影响水环境质量改善的排污口,应及时重点整治;对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治的,可合理设置过渡期,明确时间节点,逐一销号。要在《排污口管理台账》基础上,形成取缔、清理合并排污口清单和最终保留排污口清单。

  1.依法取缔一批。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地及其他需要特殊保护区域内设置的排污口,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采取责令拆除、责令关闭等措施予以取缔。 

  2.清理合并一批。对于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覆盖范围内的生活污水散排口,原则上应予以清理合并,污水依法规范接入收集管网;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或各类开发区内企业现有排污口应尽可能清理合并,污水通过截污纳管由园区或开发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统一处理;园区外的工矿企业,原则上一个企业保留一个排污口,确有必要保留两个及以上排污口的,应告知市生态环境局。取缔、合并的排污口可能影响防洪排涝、堤防安全的,要依法依规采取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3.规范整治一批。对存在借道排污等情况的排污口,要组织清理违规接入排污管线的支管、支线,原则上一个排污口只对应一个排污单位;对确需多个排污单位共用一个排污口的,要督促各排污单位分清各自责任,协商确定主要责任主体,协商不一致的,由属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责任主体,并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对存在布局不合理、设施老化破损、排水不畅等问题的排污口和排污管线,应采取调整排污口位置和排污管线走向、更新维护设施、设置必要的检查井等措施进行整治。

  4.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政府应依据《入河(海)排污口命名与编码规则》(HJ1235-2021)和规范化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现有排污口规范化建设,在排污口明显位置设立公示标识牌、监测点、视频监控设施,便于现场监测、管理和监督检查,规范排污口命名和编码。

  (五)严格监督管理

  1. 科学规划布局。各级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保护、江河湖泊水功能、养殖水域滩涂等规划区划中,要充分考虑排污口布局和管控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排污口设置规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将排污口设置规定落实情况作为重要内容,严格审核把关,从源头防止无序设置。

  2. 严格依法审批。工矿企业、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设置依法依规实行审核制,要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关于禁止设置、限制设置排污口规定,对未达到水质目标的水功能区,除城镇污水处理厂入河排污口外,应当严格控制新设、改设或者扩大排污口。入河排污口设置应征求有管理权限的流域管理机构或水行政主管部门意见,相关部门应认真研究,及时出具反馈意见。排污口审核、备案信息要及时依法向社会公开。

  3. 强化监督执法。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排污口类型、责任主体及部门职责等,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责任。各级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设置排污口或不按规定排污的,依法处罚;对私设暗管接入他人排污口等逃避监督管理借道排污的,依法严厉查处。监督执法过程应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有关要求。排污口责任主体应定期巡查维护排污管道,发现他人借道排污等情况的,应立即向属地生态环境部门反映并留存证据。

  四、任务分工

  各县(市)区政府承担组织实施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的主体责任,生态环境部门统一行使排污口设置、污染排放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职责,水利、住房城乡建设、农业农村、工业和信息化、商务、财政、自然资源、交通运输、教育、林业等相关部门按照行业管理职责分工协同负责,配合提供相关资料。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本级政府部门落实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协调机制,落实监督管理相关部门责任,切实做好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及日常监督管理,将工作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障,确保排查整治工作落实到位。

  (二)全面发挥河湖长制作用。各县(市)区政府要将河湖长制作为推动排污口监督管理工作落实的重要抓手,各级河湖长应按照《四平市河湖日常监管巡查制度》要求,强化日常河湖巡查,开展入河排污口巡查管理,纳入河湖长制年度考核。

  (三)严格考核问责。市生态环境局将排污口整治和监督管理情况纳入年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地区,视情况采取约谈、通报等手段,督促落实排污口监督管理主体责任。

  (四)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排污口责任主体要通过标识牌、显示屏、网络媒体等渠道主动向社会公开排污口相关信息。鼓励公众举报身边的违法排污行为,形成全社会共同监督、协同共治的良好局面。

附件1

  排污口排查登记表

排污口名称

 

排查登记

日期

 

填报内容

排污填报要求

备注

行政区划

填写: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

 

位置(坐标)

填写:经、纬度。用小数点的形式。(采用十进制,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采用CGCS2000坐标系)

 

详细地址

排污单位地址

 

排污口编码

按国家要求的排污口进行编码,雨洪、农田排口按排污口中其他排口编码

 

入河方式

01直接排放-入河河流,02直接排放-直接入河的沟汊、水渠、小溪等,03直接排放-直接入河的排污口,04间接排放-进入入河河流的沟汊、水渠、小溪等,05间接排放-进入入河河流的排口,06间接排放-其他排入沟汊、水渠、小溪、坑塘等的排污口

 

排污口口门形态

01管道、02涵闸、03隧洞、04溢流、05堆砌、06河汊、07冲沟、08江面设施、09不定型、10隐蔽、11其他

 

受纳水体

名称

排口所在水体名称

 

排口周边

环境

01工业区、02居民区、03工地、04村庄、05水田、06旱地、07港口码头、08养殖、09自然岸线、10公路、11山地林区、12铁路、13高速路、14桥、15公园、16江心洲、17其他

 

污水疑似

来源

01污水处理厂、02城镇生活污水、03工业废水、04农村生活污水、05水产养殖、06畜禽养殖、07涉农混排、08农田退水、09地表径流、10雨水汇流、11雨污混排水、12工地排水、13港区排水、14旅游设施、15公园绿地、16地下渗水、17其他

 

排水特征

01排水、02无水、03有死水、04、闸断、05不确定

 

排水异常

状况

01浑浊、02黄绿、03黑臭、04刺鼻性气味、05漂浮物、06泡沫、

07水色异常、08锈迹、09油渍、10水华、11其他

 

水质监测

情况

 

 

主要责任主体名称

排口责任主体:企业、单位、政府、部门

 

主要责任主体位置(坐标)

责任主体办公地点:经、纬度用小数点形式填报。(采用十进制,精确到小数点后六位,采用CGCS2000坐标系)

 

详细地址

责任主体办公地点

 

责任主体

联系人

责任主体联系人姓名

 

责任主体

联系电话

责任主体联系人的电话:办公、手机

 

责任主体排污许可证号或排污登记号

排污许可证登记号

 

统一信用

代码

社会统一信用代码

 

排水排放

标准

 

 

排水方式

 

 

主要污染物

 

 

污水排放量

 

 

是否排放有毒有害污染物

 

 

一级水功能区名称

排口所在水体一级功能区名称

 

一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二级水功能区名称

排口所在水体二级功能区名称

 

二级水功能区水质目标

 

 

排口区域断面名称

排口下游断面(国、省)

 

污水类型

工业企业废水、工业企业雨洪水、矿山生产废水或生活污水、矿山雨洪水、尾矿废水、尾矿库雨洪水、海洋工程建筑废水、海洋工程建筑雨洪水、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废水、工业及其他各类园区污水处理厂溢流水或雨洪水、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城镇污水处理厂溢流水、参照城镇污水处理厂管理的城镇生活污水、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水、规模化水产养殖污水、大型灌区退水、中型灌区退水、港口码头污水、规模以下畜禽养殖污水、规模以下水产养殖污水、城镇生活散排污水、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污水、农村生活散排污水、混入污水的城镇雨洪水、其他

 

审批登记

情况

填审批登记号(水利、生态部门审批)

 

排污口分类

按工业企业排污口、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污口、农业排口、其他排口、城镇雨洪排口、农田退水排口,并按国家分类填二级分类情况

 

排口所属

水系

 

 

排污口所属河(湖、湾)名称

 

 

排口所在河流河长信息

排口所在河流河长:市、县、乡镇、村河长姓名、联系电话

 

排口存在的问题

排污口有无损坏,公示牌设立情况,监控视频设立情况,监测点位设立和采样情况

 

整治类型

01依法取缔、02清理合并、03规范整治

 

“一口一策简要描述

 

 

整治措施

 

 

监管单位

 

 

管理单位

 

 

排查人:                              联系电话:

附件2

  排污口管理台账


序号

行政区划

位置

详细地址

排污口名称

排污口编码

入河方式

口门形态

采样时间

COD

氨氮

总磷

主要责任主体名称

责任主体联系人

责任主体联系电话

受纳水体名称

一级水功能区名称

二级水功能区名称

审批登记情况

排污口分类

整治类型

“一口一策”简要描述

整治措施

完成时限

监管单位

整治阶段

整治进度描述

整治成效

经度

纬度

一级分类

二级分类

 

 

 

 

 

 

 

 

 

 

 

 

 

 

 

 

 

 

 

 

 

 

 

 

 

 

 

 

 

 

 

 

 

 

 

 

 

 

 

 

 

 

 

 

 

 

 

 

 

 

 

 

 

 

 

 

 

 

 

 

 

 

 

 

 

 

 

 

 

 

 

 

 

 

 

 

 

 

 

 

 

 

 

 

 

 

 

 

 

 

 

 

 

 

 

 

 

 

 

 

 

 

 

 

 

 

 

 

 

 

 

 

 

 

 

 

 

 

 

 

 

 

 

 

 

 

 

 

 

 

 

 

 

 

 

 

 

 

 

 

 

 

 

 

 

 

 

 

 

 

 

 

 

 

 

 

 

 

 

 

 

 

 

 

 

 

 

 

 

 

 

 

 

 

 

 

 

 

 

 

 

 

 

 

 

 

 

 

 

 

 

 

 

 

 

 

 

 

 

 

 

 

 

 

 

 

 

 

 

 


附件3

  入河排污口责任主体清单

县(市)区

排污口名称

主要责任主体名称

责任主体联系人

联系电话

监管单位

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