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平市林业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的通知
四政办发〔2017〕63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四平市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5-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7月14日
四平市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
(2015-2020年)
党的十八大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统筹发展的新征程。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市委、市政府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按照《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林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的通知》(吉政办发〔2014〕26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15-2020年。
第一章 规划背景与林业定位
一、规划背景
我市是全国东北粮仓之一,人口众多,农业人口密集,粮食耕种规模很大,农地与林地交错分布,林地遭到残酷侵占,全市多年来毁林开荒121万亩,其中1997年二轮土地承包被农民分地种粮55万亩,造成生态环境极大破坏。第二轮土地承包毁林开垦的林地需要在2027年收回重建,在本规划期内不能完成建设。其余66万亩有65.7万亩需要还林。
(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造成环境污染等生态问题使人们负面情绪不断积累,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人们最强烈的利益诉求。
(二)我市的工业化、城镇化建设和大规模粮食生产使林业生态遭受了很大破坏,生态环境不堪重负。据2014年第一季度测定,全省9个市州中,四平市空气pm2.5含量居首,环境质量堪忧;在粮食生产方面,全省四平市总产量最高,以全省1/7的农田地产出全省1/4的粮食,如此高产,除了单产较高外,很大成分还是毁林开垦造成的粮食总量增加
(三)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探讨建立五位一体融合发展模式,已经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负责的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协调机制,对改善生态系统和环境质量、加强林业生态保护与修复制定了明确的方案。标志着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始。
二、林业定位
全市林业用地面积共有420万亩,从全市实际需要出发,林业的定位主要如下:
(一)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树木能够吸入污染空气的有毒物质,能够呼出并释放有益健康的负离子、植物化感物质和杀灭病菌的物质,能够净化饮用水源。林业为此承担着扩大资源增量的职责,对特殊的生态区位和重要的生态需求实施重点工程。
(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构建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湿地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三)推动绿色经济发展。林业是其他产业的母体产业,壮大林业产业规模和提升林业产业素质,不仅能够吸纳就业和富民,尤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
(四)弘扬生态文化。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究其根源是文化出现的问题。我市生态文化的工作重点是,消除由来已久的普遍存在的文化愚昧,面向全社会进行深入彻底地扫盲,普及树木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知识,进而增强林业生态保护意识、责任意识。
第二章 规划目标和战略模式
一、规划目标
森林资源总量大幅提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幅度一倍,超过全省一倍略多。森林覆盖率由2014年的19.1%提高到21.5%,森林蓄积量由2014年的1248万立方米提高到1370万立方米。
全市村屯绿化从2009年到2014年的六年时间共完成931个,今后六年的规划期内要完成1000个。
清理违法占用林地,拆除私搭乱建。恢复湿地,退耕还湿。加快生态产业转型,建设森林公园。调整林业生产关系,进行国有林场改革。
二、战略模式
根据重建森林财富和绿色发展的理论,比照以往森林经理、经营和生态等理论与自然规律的偏离,并结合我市建设实际所需,建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体系,即四平市重建森林财富的绿色发展模式。具体内容如下:
(一)天然林近自然利用模式。就我市山区而言,气候寒冷,绝大部分天然林进展到次生顶极群落,一般需要300年。这样的次生林多少代人都不会受益,但我们采取近自然的经营,可以把这个过程缩短为30-50年。现根据本地研究成果,对天然林建立如下发展模式:
1. 在郁闭度0.5以下的天然林中(即林下有天然灌木生长的林分)建设刺龙牙或刺五加木本蔬菜园。
2. 天然野生平榛榛林垦复;并在大面积榛林中设乔木隔离带,以控制害虫大发生。
(二)退耕还林模式。
1. 营造人工阔叶林。将营造胡桃楸、水曲柳和黄菠萝作为一项重点工作,今后可发展为母树林,将有重要价值。
2. 营造落叶松人天混交林。以1.5×4m株行距造林,行间可产生天然灌木。这样的林分不仅木材产量高,而且适应气候变化后的本地气候。否则中龄林以后会因水分供需失衡而大片枯死。此种造林方式不违反现行的吉林省《造林更新技术规程》(DB22/T822-1995)。
3. 营造用材经济复合林种。用乔木同灌木木本蔬菜刺龙牙、刺五加、药材进行带状混交造林。此种造林方式不违反现行的吉林省《更新造林技术规程》(DB22/T822-1995),还可从《樟子松植苗造林技术》(DB22/T825-1995)中得到证明。
(三)变果园经济林为复合经济林模式。
经济林发展长期广种薄收,大部分果园是在破坏了森林植被的山地上发展起来的,果品市场空间不大,而且林地空间利用不充分,所以效益不高。发展模式是:
1. 果园林下栽植耐荫树种红皮云杉、紫杉等,培育绿化树种。
2. 果园林下营造刺龙牙、刺五加等耐荫木本蔬菜和多年生药材。
(四)森林残落物生态学应用模式。
不管是抚育修枝、抚育采伐、皆伐,其剩余物都要随意散乱在林地中,而且不规整的弃置要比规整的平铺在林地上更好。这对增强地力的后劲和促进林木生长有极显著的作用。
(五)城市林业模式。
城市林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正在我国城市化地区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林业建设的一个新方向,并已得到了世界范围的广泛承认和接受,尤其也是我国众多城市应对城市化生态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加快林业发展步伐,走生态化城市的发展道路,有利于调整森林资源布局,使森林资源分配更趋合理。市政府已对城市林业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四平城市人口密集的现实,采取以下2个建设模式:
1. 乔灌相拥模式。对于有限而金贵的城市土地,首先要选择可以长高到15-20米的大乔木,而且在大树之间尽可能用灌木填充起来。由此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空间的绿量水平,可以使有限的城市绿化用地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生态效益。由此相比过去的树木矮化、单层化、简单的绿地面积等有本质的提升。
2. 林荫路森林模式。国家林业局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林资发〔2003〕61号)中对森林的一个认定标准是,乔木林带行数至少为2行,并且行距要小于或等于4米。否则不视为森林,不具备森林生态功能。所以在市内街路两边和公路两边,每边至少栽2行树,并且行距≤4米。
(六)废弃矿山的无土造林复垦模式。
有很多采石矿、采砂矿、金属矿等矿山在当初开采过程中没有保存下来原有山地表层土壤,当闭矿后,因没有土壤而难以复垦造林。规划拟采用国际先进的以废弃垃圾等资源为基质的复垦造林技术进行植被恢复。其成本低廉,不会高于保留土壤的矿山复垦成本。复垦规模50亩,以此为示范,可望引领各地以至全国借鉴推广。
第三章 重点工程
一、生态用地保护工程
强化执法力度,确保林地不受蚕食。坚决打击破坏生态行为,清理拆除林地内的违法建筑,以重要饮用水源地二龙湖、山门水库、下三台水库周边违法建筑为先期拆除对象。
二、重点造林工程
全市退耕还林,包括历年欠账共完成65.7万亩。
三、平榛人工林高集约化栽培建园
木本粮油发展行动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的十项重大行动之一。平榛经济林是兼具生态屏障功能和经济产出功能的复合型产业。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并多渠道投资配套,在市直国有林场通过人工栽植实生苗造林新建3万亩平榛果园。通过采用最先进的成熟技术和高集约化精细栽培措施,实现连年高产出,生产世界最优质的榛子。榛园建成需要3年时间,第4年开始结实,所以项目投资时间是在建园的头4年。1次建园可连续采收50年,由此建成1项永续经济产业。榛园进入结实期以后,每年投入与种玉米相当或略高,而利润是种玉米的3.4倍,年获利润7200万元。依靠这个利润可以让四平市本级各国有林场职工过上体面的生活。
四、村屯绿化
全市完成1000个村屯绿化任务。绿化标准灌木1米高,乔木1.5米以上,绿化覆盖率30%。完成1000里村村通光杆路绿化。
五、城市绿化
城市林业是非常重要的重点工程,可以提升城市绿化品位。城市人口密集,加强森林建设尤其重要,所以城市绿化要实现森林进城。具体采取如下方法:
(一)对城市林业建设的意义进行深入宣传。城市林业是一个专业术语。现在市民对城市绿化重要性的认识几乎是空白,宣传普及生态知识是生态文化建设的首要环节。市民只有认识到城市森林的重要性,才有利于对树木的保护管理,也才懂得城市林业建设是重大的民生工程。
1. 消除市民对城市绿化认识的蒙昧。我们通常所说森林的各种作用,如防风固沙、吸附粉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清洁水源、减少噪音、招引益鸟、调节气候、降低风速、呼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等等,这些都是森林的普遍作用,是尽人皆知、耳熟能详的。森林的普遍作用在城市当然存在,但核心问题是,针对城市的特殊性,更有其针对性的最重要作用——而且与人的生命安全紧密相关,恰是少有人知晓。所以必须宣传城市林业生态知识,进行生态文化扫盲。城市森林的重大作用不是给城市补充氧气,城市重要的问题不是缺氧,而是大气污染严重,城市森林的重大作用是清除空气污染等问题。空气的污染甚至比食品安全问题更有危害性,因为人们时刻都在吸入。对于城市的环境,城市森林有如下的4个具体作用:
(1)解毒作用。城市中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排放造成的污染,严重威胁市民健康。我国是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前10个城市中,中国占7个;在世界污染最严重的前20个城市中,中国占16个;在中国500个大中城市,最多有5个符合国际制定的空气质量标准;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城市癌症发病率是生态环境良好城市的6-10倍,空气重污染地区的肺癌死亡率是良好地区的10倍。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就是如此的严峻。树木与动物一样都需要呼吸,所以树木能吸收有毒气体,起到净化空气作用;尤其净化作用更强的是,树体释放到空气中的挥发性物质和带负电荷的挥发性物质分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负离子)会与一些有毒气体分子、尘埃、烟雾发生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使毒性解除。
(2)防病作用。空气中的致病细菌随空气漂落到树叶上,树叶分泌物能够杀灭病菌;更重要的是,树木释放的大多数挥发性物质(即化感物质)、尤其负离子能够杀灭飘散在空气中的病菌。负离子和挥发性物质被人们吸入体内,对几十种重大疾病都具有防病、抗病以及治疗作用。例如,使体内抗癌蛋白质含量增加、使体细胞对吸入体内的病毒产生排斥等。森林环境还能够调节呼吸、内分泌、胃肠蠕动、脏器收缩等无法用人体意识控制的植物神经平衡,防治高血压、高血糖、哮喘、胃溃疡等。当然还有解毒作用,都能做到防病治病。
(3)长寿作用。在树木释放的各种化感物质中(冬天落叶后也有一定程度的释放),还有重要的3类物质,名称为单萜烯、倍半萜烯和双萜烯。它们除了能够防病、抗病、治病之外,还能让人长寿。当然其它化感物质通过防病抗病治病作用也能间接使人长寿。
(4)商业作用。人们对森林的需求出自本然,就像对美妙的音乐一样具有下意识的趋向性。在国外心理学研究证明,树木多的商业网点或门市客流量明显多于缺林少树的地方;工厂企业的厂区也类似,产品批发的订单量与厂区树木多寡呈正相关。所以国外企业老板们很热心于栽树。
2. 生态文化扫盲方法。用电视、报纸、义务植树等宣传都是不够的,而且是杯水车薪的,多年来未见扫盲效果。必须要做到家喻户晓,不家喻户晓就不能扫盲,不能扫盲对城市森林就得不到有效保护。要大量印发以上森林的“4个具体作用”传单,发到各社区居民委员会,再由委员会分发到全市各居民户。
(二)对街边和社区树木的保护要明确责任部门。社区委员会看管小区绿化树木,并在树木区固定永久并美丽的标示牌,喷印“林深养颐年,有树人长寿”字意,起到美化和宣传双重作用,不乏城市一大亮点。社区一旦发现破坏案情及时报给片警,对破坏基础设施案件由公安依法处置。行道树应由城管负责监管,对街边门市下发通令,明确责任人。对城市周边河岸、滩涂、道路、沟旁、地头连年栽树,屡遭破坏,要明确责任部门。
(三)保留全树冠,万勿截树头。《全国绿化委员会 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规范树木移植管理的通知》(全绿字〔2014〕2号)明确指出,“截冠断枝的做法,还严重影响林木的自然美,降低景观价值”。要从政策层面强化不栽截冠树,也不对乔木修剪。
六、森林资源保护
加强森林防火,完善瞭望塔建设,强化“互联网+”通信系统。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水平,防止外来物种入侵,持续执行种苗原地检疫和外来引种检疫。强化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市本级建设长白落叶松1.5代(优一代)园,开展第二代种子园建设的前期基础工作。加强野生动物保护,严禁捕猎鸟兽。
七、湿地保护与修复
在辽河区双辽种羊场境内有面积3万亩的架树台泡湿地,是候鸟迁徙的驿站,是当地水生植物、水生动物、两栖动物的重大基因库,目前水域面积干缩到不足3000亩,需要退耕还湿。架树台泡的湿地在70年代中国地图上显现出醒目规模。至80年代开始逐渐干缩,现在吉林省地图上已体现不出明显水域。对这重要湿地的修复,首先要申请列入国家级湿地,筹集各方资金,引入松花江水扩大水域面积,对周围居民进行生态迁移。封闭周围农田灌溉水井。在规划期内,水域面积至少增加1万亩。
八、建设森林公园
开发森林旅游。依托我市森林、湿地、冰雪、湖泊、民俗、历史遗址等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具体规划山门镇半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开发叶赫省级森林公园、一马树省级森林公园、伊通县大孤山省级森林公园、伊通县河源镇省级保护区。打造避暑、度假、观光、科普、健身等休闲旅游观光基地。在梨树县偏脸城复古岳飞时期徽钦二帝坐井观天的穿越历史旅游画面。
九、城市郊野森林建设
郊野森林作为城市生态质量提升方式在世界各地发达国家已得到广泛开展。美国的郊野森林以自然生长为特征,欧洲的郊野森林体现有人工修饰特征,都发挥了良好效果。四平城区周边根据人口密集、土地紧张的情况,需要在城市边缘内外建设郊野森林公园,人们可以踏着泥土芳香的小径走进在家园不远处的森林。具体建设西南城郊公园、西湖水上公园、西月楼公园、环城森林带、城北垃圾山公园、城东植物园、城南塔山红色旅游公园等大型郊野森林。
十、国有林场改革
以恢复生态和保障民生为前提,跟进全省进度,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改革总体思路,将工资田全部退耕还林,保障全市国有林业职工不下岗,退休职工老有所养,在岗职工都有社保,退休和在岗职工都有医保,林业产业收入分给职工。
十一、开展引领世界的环保农药创制科技攻关
(一)创制无毒速效食叶害虫专性杀虫剂。创新点是使用各种微有杀虫效力的、无效力而有杀虫倾向的、破坏上表皮蜡质的、破坏内表皮与几丁质复合存在的蛋白质的、刺激神经的等无毒物质复配而成,并根据杀虫剂毒理学的互作效应原理,借助互作达到大幅陡增共毒系数而达到高效触杀某些世界常发多发性农林业植物食叶害虫,击倒率同于高毒农药。
(二)创制无食品污染的食叶害虫广谱速效杀虫剂。以微毒的中药为原药添加若干助剂创制新农药。属于植物性农药,为神经毒剂,如果用原药直接触杀和胃毒对害虫神经反射弧造成的破坏较弱,杀虫率很低。加入有利于渗透性的、持效性的各类无毒助剂,并通过不同助剂之间的互作效应进一步提升杀虫活性,来达到理想的杀虫效果。要创制的杀虫剂,不是内吸剂,在植物体内不能传导,而且农产品出口,海关检测不出农药。
(三)创制无食品污染的土壤广谱杀虫剂。以微毒的中药为原药添加若干助剂创制新农药。属于植物性农药,为神经毒剂,如果用其直接触杀害虫,对神经反射弧造成的破坏较弱,杀虫率很低。加入有利于渗透性的、保持药效的各类无毒助剂,以期杀虫效果达到很理想。
第四章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政策保障
以各级政府为统领,加大对非法侵占蚕食林地的清理力度,坚决收复,并采取行政、法律和经济等措施处罚。各级政府给予财政资金投入进行清收林地还林。加强重要林业科技攻关,保护优秀人才。解决好国有林场改革,当地政府配足改革资金。
二、机制保障
把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体化,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并把今后一段时期的工作纳入当地“十三五”规划。
三、监督管理
实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执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公开群众举报电话,及时处理破坏生态的案件,把生态文明绩效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奖惩的依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