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6-06889
分  类: 体育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12月2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6〕107号
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29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6-06889 分  类: 体育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12月2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6〕107号 发布日期: 2016年12月29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四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1229

    

  四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 

    

  为加快我市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更加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完备的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推动全民健身事业稳步发展。依据《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吉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推进群众体育生活化进程、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和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加快建设“美丽四平、幸福家园”贡献力量。 

  (二)发展目标。2020年,城乡居民体育基本健身公共服务要求得到满足,全民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文化、体育活动、体育组织、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向科学化、体系化发展,体育健身成为越来越多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健身也成为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1. 城乡居民健身意识明显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36%左右。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2.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加完善。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以上,健身设施覆盖率达100%。缩小人民群众享有体育设施公共服务的活动半径,打造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 

  3. 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日常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市本级和两区每两年举办1次社区大赛,每年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不少于10次。各县(市)、区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赛事活动。鼓励和支持各单项协会每年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2次。 

  4. 全民健身组织更加健全。体育协会、俱乐部、民间社团等健身组织明显增加。县(市)、区体育总会组织建设覆盖率达到100%、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覆盖率达到100%、老年人体育协会覆盖率达到100%,市县两级均有冰雪协会和足球协会,各类健身站点遍布城乡。 

  5. 科学健身指导水平显著提高。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4000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上岗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全市晨晚练站点发展到2000处以上。 

  6. 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水平明显提升。《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92%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逐年提升。 

  7. 全民健身服务业不断壮大,规范有序的健身市场初具规模,全民健身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全民健身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加强体育类广播、电视、报刊、四平体育微信平台等媒体建设。积极推广冰雪、足球等运动项目文化,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弘扬“终身体育”“体育生活化”等体育健身理念,树立“大体育”“大健康”的文化观。将体育文化,尤其是冰雪文化、奥林匹克文化融入到体育健身活动和场地设施、信息化平台等建设之中,营造良好的健身文化氛围。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促进活动多元化发展。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大力发展自行车、足球、篮球、滑冰、滑雪、广场舞、登山、长跑、游泳、棋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项目。提倡居民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周参加不少于3次、每次1.5小时中等强度健身活动。创新开展“全民健身百日行”和“全民冰雪活动季”系列活动。利用全民健身日、节假日和重要时间节点,打造群众广泛参与的传统体育休闲节日。将自行车赛、社区大赛打造成四平特色的精品赛事活动。 

  (三)推进体育社会组织改革,激发和释放体育组织活力。建立管、办、干分离的实体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现代体育组织,建设体育社会组织综合监管体系,加强对体育社会组织的业务指导和行业管理。以各级体育总会为龙头,单项体育协会为主线,体育俱乐部和健身活动站(点)为基础,学校、社区、乡镇为重点的健身组织,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扶持草根性、项目化和自生力强的体育民间社会组织规范健康发展。 

  (四)加大场地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方便实用、安全合理的原则,以促进人的全面健康为目的,将健身设施与对人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机结合。科学规划和统筹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促进我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向布局合理、功能完备、亲民便民方向发展。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社区(行政村)建设并制定建设标准,构建基层百姓身边有设施、有组织、有专项资金、有活动的全民健身服务网络。依托市财政,争取省财政的支持,吸取社会资金,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体育公园、户外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笼式足球场等场地设施。实现全民健身路径建设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全覆盖。加强和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建设,为残疾人、老年人和儿童参与健身创造条件。 

  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在市、县(市)区全覆盖基础上,向街道、乡镇延伸。 

  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开发商要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实现新建居住区和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充分利用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设施等闲置资源改造建设为健身场地设施,协调规划、城建等部门,在城市现有符合条件的公园增加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实现“公园体育化”。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现有设施没有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通过改造等多种方式予以完善。 

  (五)发挥全民健身多元功能,形成服务大局、互促共进的发展格局。结合“健康中国2030”“东北振兴”等国家和地区总体发展战略,以及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养老、助残等事业发展,统筹谋划全民健身重大项目工程,对符合条件的全民健身项目纳入到省级重点项目库,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 

  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对发展体育产业的推动作用,扩大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体育健身休闲活动、体育竞赛表演活动、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培训与教育、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和销售等体育产业规模,使健身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鼓励发展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线培训教育等全民健身新业态。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开拓全民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使体育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六)拓展国际大众体育交流,促进全民健身开放发展。坚持“请进来、走出去”,拓展全民健身理论、项目、人才、设备等国际交流渠道,推动全民健身向更高层次发展。搭建全民健身国际交流平台,加强国际间互动交流。传播和推广全民健身发展过程中的中国理念。提升国际影响力,有效发挥全民健身在推广中国文化、提升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七)大力开展重点人群全民健身工作,加快青少年体育发展进程。广泛开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保证上足上齐中小学体育课,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锻炼兴趣,掌握运动技能,形成终身锻炼习惯,不断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积极整合体育和教育系统资源,加大扶持力度,到2020年各级各类青少年体育俱乐部达到2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达到20所,专项特色学校要有新突破,满足日益增长的青少年健身需求。 

  提高老年人体育工作水平。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精神,加强对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实现老年人体育工作有组织、有人员、有阵地、有经费,确保持续健康发展。支持社区利用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场所组织开展适合老年人的体育健身活动。培训和建立一批服务老年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志愿者骨干队伍。提供科学健身处方,引导老年人选择一项活动、加入一个团队、享受一种快乐、收获一份健康,使老年人体育健身活动常态化。 

  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宣传和传承、发展,建立健全各级少数民族体育协会,注重培养少数民族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推广满族特色的珍珠球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 

  加强残疾人体育服务力度。建立健全各级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残疾人体育健身活动。 

  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工作有效开展。发挥各级工会的作用,切实加强职工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各级职工体育协会、俱乐部,配备必要的专(兼)职体育干部,加大对职工体育骨干的培训力度。实行机关、企事业单位工间操制度,定期举办机关运动会、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等多种形式的职工健身活动。 

  (八)加强对全民健身重点工作的推动,大力发展冰雪运动。积极响应国家“三亿人上冰雪”指示精神,利用筹备和举办2022年冬奥会和各残奥会的契机,落实《吉林省关于建设冰雪运动强省的意见》,做好冰雪运动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冰雪运动的魅力,使冰雪运动的群众基础更加坚实。推动冰雪运动进校园、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鼓励各县(市)、区依托公园、湖泊等水资源,开辟天然滑冰场。积极利用城市空地、公共绿地,人工浇筑滑冰场,营造全民参与冰雪运动的良好社会氛围。各县(市)、区每年要浇46块周长不少于300米的冰场,供本地开展冰雪活动。 

  加快足球运动的开展,实现社会足球的广泛普及,加大足球场地供给。要广泛开展五人制、七人制、十一人制和笼式等形式多样的足球活动,举办足球赛事,形成联席制度,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把足球运动纳入中小学体育课教学内容,建设国家级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管理人员(专兼职)教练员业务培训。 

  三、保障措施 

  (一)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组织架构,统筹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开展。政府主要做好宏观管理、资源整合分配、工作监督评估和协调跨部门联动。部门主要按照工作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社会力量主要做好日常体育健身活动的引导、培训、组织和体育赛事活动的承办。鼓励探索建设跨地域、跨行业的全民健身联盟组织,促进全民健身工作开展。 

  (二)加大全民健身资金投入和保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全民健身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要将本级体育部门使用的体育彩票公益金的70%用于全民健身事业。优化融资机制,探索建立政府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引导社会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组织或各级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依法从其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另外,要加大对弱势群体全民健身事业的经费扶持力度和保障重点体育建设项目的投入。 

  (三)建立全民健身综合评价体系。根据国家、省相关评价标准和要求,全民健身发展的核心指标,评价标准和测评方法,把全民健身综合评价指标纳入社区、村镇、单位的测评体系中,并增加权重。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民健身相关的人、事、物进行立体评估,将评价、评估指标纳入县(市)、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督促县(区)级政府部门落实“三纳入”要求,推动全民健身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创新全民健身激励机制。立足我市实际,搭建全民健身激励平台,有效调动基层单位和个人的积极性,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颁发体育锻炼标准证书、证章,有条件的地方可试行向特定人群或在特定时段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发放体育健身消费券等方式,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全民健身激励机制,引导和增强群众体育消费意愿。对支持和参与全民健身、在《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与推进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组织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五)完善全民健身宣传创新机制。各级宣传、新闻出版和广电等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新媒体等平台,加强对《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等法规的宣传,多渠道、多手段普及全民健身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健身素养。重点做好足球和冰雪运动的宣传,积极开展全民健身作品的展示和评选活动。 

  全市要建设“全民健身+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推动互联网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形成市、县(市)区全民健身工作信息化管理,集信息发布、活动参与、赛事介绍、体育旅游、场馆查询、场馆场地预定、设施维护、健身指导、体质监测、体育产品购买、实时管理、在线交流等多重功能于一体。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会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工会、教育等相关部门,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国民体质测定标准》。依托各级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开展各类人群的体质监测工作,建设市、县(市)区数据联网科技平台,每年将本辖区国民体质监测报告报本级政府并在政府网站公示。加强体医结合,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康体、体质测定和运动康复等各类机构。通过科技创新手段,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的科技含量,提升人民群众的体质健康水平。 

  (六)加强全民健身人才队伍建设。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要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基层全民健身志愿者、社会体育指导员、国民体质监测人员等人群的培训和培养力度,增强服务大众的能力和水平。与高校、社会培训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基地。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管理制度,加强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管理和服务工作,实行按项目培训、分类管理。足球和冰雪运动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人数每年都要达到50人以上。组织社会体育指导员进校园、进社区、进乡镇、进机关、进军营等活动,带动更多人群加入科学健身行列。 

  (七)树立法治观念,实施依法治体、依法行政。梳理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事项,保障全民健身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强全民健身与精神文明、公共文化、社区服务、健康养老、科技创新等相关制度建设的统筹协调,完善健身消费政策,将加快全民健身产业与消费发展纳入体育产业和其他相关产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全市全民健身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各地人民政府要建立并充分利用全民健身工作协调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主导,明确财政、发改、人社、教育、民政、文化、卫计委、公安、住建、民委、残联、国土、税务、工商等各相关部门的责任,加强统筹协调。国土、规划和住建部门要严格落实现有法律法规中关于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的相关规定。 

  (二)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做好任务分工和监督检查,2020年对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各级人民政府每年要对本级计划的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并将检查和评估情况上报上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政府要把全民健身工作纳入相关部门年度重点目标责任制实施考评,部分工作纳入民生实事,定期听取汇报,定期调度检查,向社会公示,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全民健身的良性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