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6-06781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06月15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6〕35号
发布日期: 2016年06月15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6-06781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6年06月15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6〕35号 发布日期: 2016年06月15日

  四政办发〔2016〕35号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印发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

  核心区总体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6月15日

  四平市贯彻落实吉林省

  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促进转型升级,结合《四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重要意义。

  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是省委省政府做出的统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布局,旨在通过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激发创新驱动新引擎,释放新优势、集聚新动能,促进结构优化,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形成各具特色、协作互动、相互支撑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潜力更大的发展新路。

  (二)指导思想。

  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遵循“五大发展”理念,以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为指导,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创新转型、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核心引领、振兴发展为目标,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五路并进”,推进“五市联动”,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立足辽吉蒙“金三角”融入哈长城市群,构建四平辽源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吉林省南部地区内陆开放的中心城市,全速发动创新驱动引擎,加速推动转型升级进程,打造科技领先、产业优化、环境生态、城乡优美、社会和谐、人民乐业的美丽四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创新驱动和转型升级取得显著成效,供给结构显著优化,区域核心引领作用明显增强,跨域协作与开放流通蓬勃发展,现代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基本形成,各项事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形成创新发展体系。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科技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体系,“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驱动力。

  ——形成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成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初步建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现代产业集群和专业化产业基地,初步建成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形成新型城镇化体系。完成四梨同城化,四平Ⅱ类大型城市建设进展显著,双辽组团的区域中心城市基本形成,初步建成以长平经济走廊为轴线、县城及节点镇为组团、城乡融合一体的“轴线型、组团式、多层次”新型城镇化体系。

  ——形成开放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哈长城市群战略和长吉图发展战略,推进四平铁岭通辽跨区域合作,构建四平辽源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四平对外开放“内陆港”,打造吉林省南部地区内陆开放的中心城市。

  二、创新驱动主要任务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速发动创新驱动引擎,建立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创新发展体系,建立创新政策体系,创新发展方式,激发创新活力和创业热情,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创新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催生更多新产品、新产业、新模式,发展“互联网+”新业态。

  (一)建立创新体制机制。

  1. 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实现“五证合一”,简化注册资本登记,建立一站式服务平台。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加快建立和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积极推进政务服务网络建设,突出阳光政务,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三大主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为办事创业提供便利。(市编办、市法制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市工商局、市政务服务中心)

  2. 促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各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构筑诚实守信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落实成果转化激励政策,下放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促进科研成果向企业流动。(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市人社局)

  3. 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规则,在环境、节能、节地、节水、节材、质量和安全等生产环节和市场准入方面形成统一标准。拓展金融市场主体,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国有林区和国有林场改革、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方面改革,在重点领域专项改革取得新突破。凡是市场能发挥作用都要交给市场,最大限度释放市场活力。(市银监局、市金融办等)

  4. 完善投融资机制。强化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运用财政后补助、间接投入方式支持创新活动,落实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创业企业上市等方面优惠政策,发挥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发展。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市财政局、市地税局等)

  (二)建立创新发展体系。

  1. 建立科技创新体系。构建以产业集群为载体、跨区域产学研合作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打造设计、试验、检测、推广等专业科技服务体系和区域中介服务体系。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区域协同创新联盟。构筑一体化的行政、司法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体系。(市科技局、市知识产权局、市工信局)

  2. 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平台,努力争取四平创建一流国家级创新型高新开发区,积极推进四平科技研发综合体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科研、设计、检测等基础设施发展,依托各级各类公共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行业科研院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重点企业创建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依托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完善一批企业创新技术平台。(市科技局、市工信局)

  3. 建立开放创新体系。创新对外合作领域。加快“引进来”步伐,鼓励企业与国内外技术转移机构合作,着力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和高层次人才。充分利用东北亚博览会等经济技术合作平台,开展国际化技术产权交易,推动技术转移和集聚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创新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外贸结构,改善外贸环境,增强外贸企业竞争力,全面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水平,培育多元化国际市场,提高外贸层次和水平。积极发展服务贸易,不断拓展跨境电子商务,培育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市科技局、市经合局、市商务局等)

  4. 建设“双创”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搭建创业信息平台,完善“一站式”服务功能。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在四平设立“双创”基地、创建创新型孵化器。鼓励产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推广“平台+服务”的发展模式。为创业者提供厂房、设备等标准化设施,配套金融、人力资源、研发检测、信息网络、营销策划、投资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动实现“零成本投资创业”。围绕新兴特色产业组建各类产业创业创新发展联盟,实现创业创新资源的共享和流动。鼓励培育各类新型孵化器,建设专业化创业创新平台,打造四平年年动漫产业园等一批众创空间。(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等)

  5. 构建“互联网+”新业态。推进互联网与先进制造、现代农业、服务业、城市等融合发展,在协同制造、电子商务、精准农业、普惠金融、高效物流、益民服务、便捷交通等重点领域,开展“互联网+”试点示范,推进制造过程数字化、农业生产过程信息化、商贸物流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推进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

  6.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高层次创新人才集聚,落实人才开发资金、青年科研基金、人才培养计划等政策措施,建立职业教育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建立和完善“六个一”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建设人才公共服务体系;提升科技成果产出能力,建设企业应用技术研发中心;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建立区域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积极推进域内域外首创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促进先进、适用技术熟化、转移和扩散。(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人社局、市教育局)

  7. 拓展创新融资渠道。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私募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健康发展,支持股权投资企业或投资管理机构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发挥创新创业种子基金作用,带动风险投资机构对初创期科技企业项目的联动投资,推动社会资本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上市或发行票据融资,大力发展知识产权、股权质押融资,加快发展科技保险,推动商业银行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推动互联网金融等新兴金融发展。加快搭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物权融资登记托管交易平台和债券融资增信平台,建设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和服务体系。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推动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在吉林股交所挂牌上市。(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市金融办等)

  (三)建立创新政策体系。

  1. 完善激励创新人才政策。实施科技领军人才支撑计划等12项人才重点工程,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制度体系。深化院士专家四平行等活动,建立四平人才智库。制定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和团队创新的相关激励政策,对科技领军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创新项目、引进的创新工程项目,根据项目性质、市场前景、项目贡献等,对各类人才进行分类补贴和奖励。为自主创新、高端人才引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财政局)

  2. 建立扶持“双创”政策。适应“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

  3. 完善财政扶持政策。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设立创新创业引导基金,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市财政局)

  4. 建立创新产品采购政策。加大创新产品和服务的采购力度,落实政府采购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鼓励采用首购、订购等非招标采购方式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市财政局)

  5. 完善普惠性税收政策。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制造业企业税收负担。落实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落实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技术转让相关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促进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退役军人、登记失业人员等创业就业税收政策。(市地税局、市国税局)

  6. 完善投融资政策。协同各类金融工具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加大对创业创新活动的资金支持。扩大融资渠道和信贷规模,拓展表外业务,提高居间业务服务水平,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推动商业银行在依法合规、风险隔离的前提下,与创业投资机构建立市场化长期性合作,推动发展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市金融办、市银监局、中国人民银行四平市中心支行)

  三、转型升级重点工程

  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动转型升级进程,加速农业现代化、工业智能化、服务业网络化,加速新型城镇化,加速内陆开放前沿化,加快构建聚集程度高、协作领域广、创新能力强、产出效率高、品质服务优、发展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加速农业现代化。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1. 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优质水稻和优质专用玉米基地。优化种养结构,构建粮经饲三元结构,大力发展精品畜牧业。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规模发展水果、食用菌、花卉等高效园艺特产业,鼓励发展棚膜蔬菜、畜禽养殖等设施农业。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鼓励发展以休闲体验为主题的观光农业,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发展生态种植、清洁养殖,强化黑土地保护,发展“稻鱼共生”、“猪沼果”等生态循环农业,创建绿色农产品基地,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市农委、市发改委、市水利局、市国土局、市农发办)

  2. 建立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推进生产设施现代化,着力提升耕地质量,集中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推进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力度,抓好粮食仓储和流通设施建设,打牢现代农业生产基础。推进生产手段科技化,推广中国农业大学与梨树院地合作经验,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粮食和畜禽主产区合作,开展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绿色增产等技术集成创新。培育发展现代种业,实现主要畜禽良种自给并辐射省内外,建成东北地区畜禽良种基地。推进生产全程机械化,加强政策资金扶持、项目引导,加速农机全程化推进步伐,努力实现粮食作物全程机械化。积极开展农业航化试点,推广病虫害防治、除草等航化作业,提高生产效率,率先实现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农委、市发改委等)

  3. 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进“三权分置并行”,建设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壮大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生产方式共同发展,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农业服务体系社会化,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农业领域,发展农业金融服务产业,探索推行土地经营权抵押担保融资、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等试点经验。创建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区,提高社会化服务能力。健全农产品流通体系,完善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为骨干、多元市场主体参与的粮食流通格局,积极开展“粮食银行”试点,创新营销流通模式,推动原产地优质农产品直销。(市农委、市粮食局、市金融办、市发改委等)

  4.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物联网建设,加强智慧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农业云平台等智慧服务平台建设,完善12316平台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可视农业,推广“互联网+订单+远程”可视农业发展模式,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项目,建立可视农场、可视工厂,打造一批“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实现农业生产全程信息化。(市农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发改委等)

  (二)加速工业智能化。

  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互联网+”行动,促进创新发展,推动产业发展基地化、园区化、集群化,促进制造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重点打造9大产业基地和产业集聚区,发挥产业聚集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制造业新一轮竞争制高点。

  加速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加速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加强节能降耗、提质增效、安全生产等传统领域改造,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动发展智能制造,促进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销售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产品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大幅提高制造效率、提升品牌价值、降低产品成本和资源消耗,将传统工业提升到智能化的新阶段。

  1. 打造四平现代专用车基地。全面改造提升四平专用车生产基地,加大科研投入,构建国家级专用车工程研究中心和实验基地,积极发展高端特种专用车,突出“专、精、特、新”,重点研发冷链物流、工程专业、高压运输、道路维护、消防安全、高档房车等特种专用车。以中航四平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一汽四平专用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依托,整合现有30余户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构建专用车产业联盟,打造产品涵盖清淤车、清雪车、旅居房车、轿运车、油田修井车、垃圾处理车等14大系列120多个品种的现代专用车生产基地。加快专用车市场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护、改装、融资、二手车市场等服务体系,延长产业链。加快汽车零部件基地建设,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集聚,增强配套承接和研发能力,打造大型零部件企业集团,培育高端零部件配套企业。加强引进和自主研发,提高核心元件配套能力,拓展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境外市场。(市工信局)

  2. 打造四平市千亿级换热器基地。进一步壮大吉林省换热设备产业发展战略联盟,搭建技术研发、标准品牌、产业营销、融资担保和信息服务协作平台,进一步加强与国内外合作,完善区域品牌“THT”共享机制,强化品牌效应,推进协作研发、共享创新,推动换热器产业规模壮大和层次跃升。依托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建设换热器研发中心,搭建国家级质量标准、技术研发、制造、营销四大平台,组建换热器核电装备技术创新联盟,开发应用于核电、水电、火电、冶金、石化、船舶等领域换热装备。打造年产高端板式换热器200万平方米、管壳式换热器100万吨、智能集成换热机组3000套,产值超千亿的换热器基地。(市工信局)

  3. 打造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基地。推进农机特色工业园区和中联重科产业园建设,推动与国内外农机企业合作,大力提升农机装备研发和创新能力,建立农机装备研发试验基地。重点发展玉米、水稻、小麦、大豆等大宗粮食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等主要生产过程使用的先进农机装备,加快发展大型拖拉机及其复式作业机具、大型高效联合收割机等高端农业装备及关键核心零部件。提高农机装备信息收集、智能决策和精准作业能力。大力提升农机企业装备水平和规模能力,形成整地、播种、管理、收割等全产业链现代农机装备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市工信局)

  4. 打造四平东北亚通航产业园。加快固定翼轻型飞机、无人机等通用航空装备产业化,建设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维修养护、运营服务、教育培训“五位一体”的通用航空产业集群。打造四平东北亚通航产业园,建成三个中心,即通航飞机生产制造中心,飞机销售及售后服务中心,飞机租赁服务中心;建设三个辅助机构,即东北亚通航培训学校、吉林省通用航空协会、东北亚通航飞行俱乐部;建设一个通航机场。(市发改委)

  5. 打造四平医药健康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打造四平医药健康特色产业基地,加快发展创新中药、化学药、生物技术药物新产品,开发保健食品,开发高性能医疗器械及可穿戴、远程诊疗等移动医疗产品,抢占国内健康医药产业制高点。加快推进拓华生物细胞医疗产业化基地、一正药业科技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深入挖掘满族民间医学遗产,培育发展满族医药产业和系列产品,建设吉春制药鹿产业园、伊通鹿业加工园,创建满药品牌,打造特色中药产业研发生产基地。(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6. 打造现代化工产业基地。加快建设梨树县生态化工产业园,推动化工产业向生态化发展,重点培育高科技、高附加值、低污染、低能耗产业,构建现代、新型、环保、生态、可循环的生态化工示范园区。加速推进吉林中科聚合年产500吨无定形聚芳醚酮、四平精细化工年产1000吨呋喃铵盐及1000吨头孢呋辛酸、中科院长春应化所科技创新中心等项目建设。加快实施生物质工程。积极发展秸秆制糖、纤维素乙醇、聚乳酸、生物天然气等非粮生物化工产业,强化生物质资源收储运及加工转化等相关产业发展。延伸生物化工产业创新链,重点发展生物质能源和生物基化工产业,重点加强玉米深加工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装备的引入与自主开发,重点开发淀粉糖等新型糖类产品,打造四平东北糖都。(市工信局、梨树县政府)

  7. 打造现代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玉米深加工产业园。全面改造提升食品加工业,提高精深加工能力,高起点建设国家重要食品安全保障基地。提升玉米、水稻、大豆、杂粮杂豆等精深加工水平,重点推进玉米深加工向玉米蛋白、糖、酸、醇、酯等高端化、精深方向延伸发展,开发玉米食品,重点建设天成玉米L-乳酸、聚乳酸、酶制剂及年产2000吨肌醇,绿健集团木糖及功能性糖,佳乐宝250吨/日毛油精炼等项目。建设农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畜禽乳精深加工能力,发展冷鲜肉、西式肉制品和调理肉等肉制品,发展酸奶及乳酸菌等功能性乳品,重点建设四平君乐宝年产20万吨酸奶及乳酸菌饮料,堡石图羊业有限公司十万只肉羊屠宰等项目。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提升特色农产品加工能力,开发菌、蔬、果、鹿等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系列特色产品。(市工信局、市农委等)

  8. 打造双辽玻璃产业园。依托矽沙、电力、天然气等资源优势,加速企业提质扩能,发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玻璃产业发展精品化、系列化、规模化,加速玻璃产业集群化发展,壮大玻璃产业园。重点推进吉林迎新玻璃集团迎新二期三、四线LOW-E玻璃,吉林迎新玻璃集团迎新三期超薄、超白玻璃生产线,晨阳镜业有限公司500万㎡制镜玻璃及300万㎡钢化中空玻璃加工生产线等项目。(双辽市政府)

  9. 打造新能源产业基地。加速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努力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建设大型风力发电基地。开展生物质分布式发电示范工程建设,推进生物质资源电、热、气、炭综合化利用。加快光伏产业在生产、生活和社会领域推广,积极推广光伏建筑一体化,推进双辽庆达光伏生态产业园建设。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以混合电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为主攻方向,跟踪发展燃料电池汽车、节能汽车、纯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加快推进年产2000辆新能源客车项目。(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三)加速服务业网络化。

  全面深化服务领域改革,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推动服务业业态转型升级和发展模式创新,促进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实现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1. 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进金融服务业发展。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大幅提升资产证券化水平,大力开发融资租赁产品,加快发展保险业;推进研发设计服务业发展。加快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孵化器建设;推进第三方物流业发展。加快专用车、化工、农产品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大力发展城市共同配送、农村物流服务;推进信息服务业发展。建设四平大数据、云计算中心,推进全域信息化建设;推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审核、节能评估等第三方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加快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动排碳权交易;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服务业发展。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提升药品、医疗器械、食品安全、可降解生物基材料检验检测服务能力;推进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鼓励发展F2C、O2O等模式,打造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扶持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推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拓展职业招聘与高级人才寻访、创新人力资源服务外包和人才测评服务、管理咨询与软件服务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业务,支持社会发展综合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机构,扩大和拓展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的领域和范围。(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人社局、市金融办、市银监局等)

  2. 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进发展现代旅游业。着力发展民俗旅游、红色旅游、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加快“四平元素”系列旅游商品开发,开发精品线路、提升产业素质,打造四平旅游品牌;推进商贸流通业发展。加快整合商业、办公、居住、展览等服务业资源,加快建设购物商务、餐饮娱乐、文化旅游等特色街区;推进养老健康业发展。着力推进机构养老优化、社区养老提升、居家养老普惠、医养融合发展、养老信息惠民等工作,推动养老服务与医疗、地产等相关产业互动发展,大力发展中医康复疗养、温泉康体疗养、食疗药膳等康体服务;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医疗机构。规范发展健康体检、咨询、医疗保健、康复护理、母婴照料等多样化服务产业;鼓励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业。建设家庭服务劳务市场和信息服务、职业化培训平台。(市商务局、市卫计委、市民政局、市文广新局等)

  3. 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积极培育“互联网+”服务新业态,着力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向高附加值发展。支持数字媒体内容的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与营销运营建设,培育网络出版、数字出版、数字影视等行业发展;加快应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开发,充分展示和包装各种创意构想,发展动漫、网游等产业;建设智能仓储系统和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发展智能物流运输服务;推广移动互联网入口的城市服务,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鼓励医疗企业和医疗机构,探索互联网延伸医嘱、电子处方、疾病预防等网络医疗健康服务应用,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卫计委等)

  (四)加速新型城镇化。

  建设新型城镇化体系,推进城市布局向城市群转型,推进城市建设向绿色、智慧、人文转型,构建布局科学、功能完善、集约高效、宜居宜业的新型城镇群。

  1. 建设区域城市群。推动四(平)梨(树)同城化建设,提升区域中心城市的支撑能力。做大做强食品、装备制造两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和新能源基地,推动长平经济走廊建设,加速四平铁岭通辽“金三角”跨区域合作,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和吉林省南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培育双辽组团的区域中心城市功能,打造中部城市群西南门户,加快城市提质扩容升级。充分利用地处辽吉蒙交汇的地域优势,借助四平铁岭通辽“金三角”协同发展的机遇,推进以双辽市与王奔、那木斯等组团发展,打造成为吉林省与辽宁、内蒙区域合作的前沿和中部城市群西南门户,成为吉林省连接辽蒙两省(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强化完善伊通县承接长春产业转移的城市功能,提高产业支撑能力。建设长平、长郑2条经济走廊,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经济协作带。(四平市人民政府、梨树县人民政府、双辽市人民政府、伊通县人民政府)

  2. 建设新型城市。建设绿色城市。推广绿色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和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发展绿色交通。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健全步行和自行车交通系统,倡导绿色出行。扩展城市生态空间。扩展城市生态功能区,加快城市水景观建设,推进湿地公园、绿色廊道建设,拓展城市绿地规模,构建结构合理、环境优良、景观特征明显的城市空间生态格局;建设智慧城市。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消除“信息孤岛”。推进城市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公共安全等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施社会保障、社会安全防控等9项信息惠民行动计划,开展智慧交通、医疗、教育、旅游、社区等专项智慧工程;建设人文城市。树立文化立市、特色建城的理念,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存续历史记忆、打造人文魅力空间。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街区、文化村落和文物。加强叶赫等一批历史遗迹和历史名镇保护,提升二人转等特色城镇文化品牌,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市住建局、市文广新局等)

  3.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城市紧凑发展。统筹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科学划定城市“三区四线”,合理确定城市开发边界、开发强度和保护性空间,促进城市用地功能适度混合。统筹规划利用地下空间,推进城市综合管廊建设和海绵城市建设;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城市道路、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薄弱环节,加强城镇供水、排水、供气、供热、垃圾和污水处理厂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水源、气源、热源等基础生命线保障工程建设,加快现有城市电网、通信网络等架空线入地工程;推进重大民生改善。加快推进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加大棚户区建设力度,继续实施“暖房子”工程;推进城镇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统筹规划建设城镇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市场、养老、治安、社区服务等设施。加大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入,推进中小学校、幼儿园和居民区同步规划建设,完善重大疾病防控、妇幼保健等专业公共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支持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市住建局、市教育局等)

  4. 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集安至双辽高速(G1112)东丰至双辽段、双辽至嫩江高速(G4512)双辽至洮南段,及长春经济圈环线高速(S96)双阳至伊通段等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绕河至盖州公路长春至伊通段。新建四平至白河客专、四平至双辽电气化改造、平齐线电气化改造升级。改扩建四平机场。借助扎鲁特至青州直流特高压送出工程,推动双辽电厂电力送出,推进四平热电厂二期建设。加快四平市引松供水等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实施“气化吉林”工程,实现县以上城市管道全覆盖。(市发改委、市交通局、市水利局、四平供电公司等)

  5. 推进城乡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电网、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农村客运公交化、城乡道路的“无缝对接”,开展农村污水、垃圾等处理设施建设试点;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行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加强农村学前幼儿园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推动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加强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就业制度综合改革,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深化城乡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社会福利和救助体系;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实施农村房屋整修、厕所改造、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到2020年完成创建美丽乡村30个,打造美丽庭院、干净人家10万户;统筹城乡生态环境整治。推进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辽河、伊通河、条子河及二龙湖、转山湖、山门水库、下三台水库等水污染防治。加强黑土地资源保护。加大企业减排、退城入园等治理力度。健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完善市县镇村防控体系。(市住建局、市农委、市环保局等)

  (五)加速内陆开放前沿化。

  建立开放合作体系,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哈长城市群战略和长吉图发展战略,建设四平对外开放“内陆港”,提升国际合作水平,提高对外贸易竞争力,推进四平铁岭通辽跨区域合作,建设四平辽源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示范区,打造吉林省南部地区内陆开放的中心城市。

  1. 构建内陆开放体系。依托四平城市群地理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和长吉图发展战略,拓展内陆开放的广度深度,东出海上丝绸之路、北入中蒙俄经济走廊、南接环渤海,形成与沿边沿海联动、与省内省外协同、与国际畅通的全方位互动开放格局,打造吉林省南部地区内陆开放的中心城市,成为“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内陆港”。(市经合局、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

  2. 打造外贸流通中心。依托四平东北地区互联互通重要枢纽优势,建设四平内陆干港,建立全球物流供应链和境外物流服务体系,构建物流综合园区,提升对外物流集散功能,打造面向东北亚的物流中心。(市商务局、市经合局)

  3. 开拓国际贸易市场。提升农牧产品、专用车及零部件、纺织服装等产品出口能力,加快推进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出口基地建设,提升对外贸易基地规模和质量。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设信息共享、金融服务、智能物流、电商信用、统计监测、风险防控等体系,为跨境电子商务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仓储、融资等全方位服务,运用跨境电子商务开拓国际市场。(市商务局、市经合局等)

  4.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开拓国外市场;鼓励企业到蒙俄开发资源;鼓励装备制造企业与德国等合作开发,带动成套设备出口;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点推进海外能源、原材料和农林业开发项目。在健康医疗、创意影视、旅游休闲、城市规划、商贸服务、第三方检测、中介服务等领域拓展国际合作。(市经合局、市工信局等)

  5. 促进国内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哈长城市群战略,推进四平铁岭通辽跨区域合作,加快建设四平辽源产业合作与转型升级国家级示范区。加强与辽宁沿海经济带等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加快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积极融入环渤海,大力开展旅游、会展、金融、物流等服务领域的合作,探索建立协同发展机制。主动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泛珠三角地区,密切与山东半岛、东部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经贸合作。(市经合局、市工信局、市商务局等)

  四、规划实施保障

  充分认识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战略意义,切实加强规划的实施和组织领导,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规划实施评估和督促检查机制,确保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如期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政府领导下,建立部门、地区间密切联系、统筹推进的规划实施机制。市发改委为牵头部门,协调部门和地区合力推进建设。市直相关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研究制定支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发展的具体措施,在有关规划编制、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各级政府要建立完善工作推进机制,按照本实施方案,组织推进重点项目实施。

  (二)强化监督评估。市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评估、检查和跟踪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完善规划的具体任务部署。建立综合评价和第三方评价制度,完善考核指标体系和监督机制,加快制定并完善有利于推进规划实施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

  (三)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各类媒体宣导作用,采取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视角、高密度地加强宣传报道,为创新转型工作提供思想保证和舆论支持。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执行情况,鼓励公众积极参与中部规划实施,营造全民关注参与创新转型建设的浓厚氛围。

  附件:1. 四平市《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重

           大项目分工表(一)

        2. 四平市《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重

           大项目分工表(二)

        3. 四平市《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总体规划》重

           大项目分工表(三)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四平日报社,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省直各有关单位。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文电科

2016年6月15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