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4-05246
分  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4年12月2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4〕65号
发布日期: 2014年12月29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4-05246 分  类: 气象、水文、测绘、地震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4年12月29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4〕65号 发布日期: 2014年12月29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公共气象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气象事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生态环境、提升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部署,努力提升气象服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经市政府同意,现就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需求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管理促动的发展策略,不断提高综合气象观测、气象预报预、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建立省内先进、具有四平特色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四平赶超隆起、全面振兴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建成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先进、保障有力、满足国家省气象事业发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气象现代化体系。综合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度达到95%、天气雷达监测覆盖率达到95%;气温、降水等气象预报准确率提高2%-5%,24小时城镇晴雨和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2%-3%;雷电、冰雹等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20分钟以上,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5%,气象信息公共媒体覆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预警信息覆盖城乡社会单元和拥有公共传媒的社会机构80%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达到80%以上。建成满足我市监测预警服务需求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完备度达到90%以上,农业气象和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达到省内领先水平。 

  二、加快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三)健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强化“政府主导、预警先导、分类指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建立延伸到乡镇、社区的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和多部门联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应急联动体系;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属地化管理和行业监管责任考评体系,强化对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的综合管理,落实预防和应对措施;建成省、市、县一体化的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 

  (四)健全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加强各级人工影响天气领导小组的职能和作用,加强人影作业能力建设,建立标准化作业站25个;实现人工增雨作业覆盖面积0.9万平方公里、年增雨量3-3.5亿立方米,人工防雹保护面积0.3万平方公里。建立健全市、县和作业站作业体制机制健全作业效果检验评估业务,大力开展人工增雨(雪)抗旱、人工防雹、森林草原防(灭)火,以及生态蓄水、重大活动保障等人影作业服务。 

  三、加快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五)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将基本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均等化计划,实现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和广覆盖。新闻媒体、通信、网络和社会载体的气象信息发布渠道及“绿色通道”实现气象信息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实现公众气象服务产品的多样化、精细化和规范化,根据行业特点,开发满足生产建设需求的专业化服务产品。完善对气象灾害敏感经济行业的专业专项风险预警服务,提高服务的成熟度和经济效益。 

  (六)健全农业气象服务体系。根据地方特色,建立玉米、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气象示范基地,开展农业气象试验研究,推广农用气象适用技术;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市、县农业气象服务综合业务平台,建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的气象预警指标。开展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和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建立基于GIS的农业气象基础数据库,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三农”影响的监测评估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 

  四、加快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 

  (七)提高综合气象观测能力和保障能力。2014年年底完成四平市国家基本自动站的新旧站址对比,逐步建成全市6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建设双套运行的新型自动气象站,实现云能天、固态降水等要素自动化观测。到2017年实现各县(市)、区的乡镇区域站及土壤水分自动观测全覆盖,完成四平市713天气雷达项目和双辽、梨树、孤家子风廓线雷达项目建设。建立监测四平市区基本气象要素观测水平分辨率5公里、乡村水平分辨率平均达10公里气象监测系统。实现监测信息更新频率小于等于10分钟,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95%以上,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到85%以上。建成满足全市监测预警服务需求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高可用、高冗余的气象广域网、高清可视会商系统。 

  (八)提高气象预报预测预警精准化水平。健全不同预报时效有效衔接的气象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精细化的气象要素预报预警技术体系;积极开发城市网格化、数字化、图像化预报服务产品;发展环境、交通、旅游、电力等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开展城市生命线气象预报预警、中小河流山洪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业务。强化灾害性天气落区客观预报和乡镇精细化预报,建立各类预报产品检验评估系统。 

  (九)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开展气候资源精细化评估和动态区划;开展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等应对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极端气候事件风险评估、城镇化和区域开发建设等气候变化影响评估业务系统;大力推进风能、太阳能等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工作。 

  五、加强气象持续发展支撑能力建设 

  (十)加强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改善气象台站基础设施条件;依法加强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纳入各级城乡规划,并制定专项保护规划;加快推进东北区域人影能力建设工程、山洪地质灾害气象保障工程、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粮食安全气象保障工程、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我市气象现代化基础支撑能力。 

  (十一)提高气象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各地要把气象科技纳入科技发展规划,加强对农业气象、人工影响天气、气候变化应对、环境气象等关键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省、市合作及相关部门合作的优势,加大气象科技创新力度,完善气象科技成果转化和评价机制,增强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高气象科技业务贡献率。 

  (十二)加强气象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根据气象防灾减灾的需要,完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核定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办公室的机构编制、人员和运行经费。要切实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将气象干部职工纳入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培训计划,将气象高层次人才、气象高技能人才和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纳入相关人才培养工程,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全市农村实用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十三)健全气象事业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建立完善气象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预算投入机制,将发展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事业经费和人员津贴补贴等纳入各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安排财政预算时通盘考虑,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 

  (十四)完善气象法制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四平市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四平市防雷减灾管理办法》、《四平市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办法》等进入规范性文件制发程序,进一步提高气象法制水平;加强气象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完善气象行政执法体系,提高气象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能力。 

  六、加强对推进气象现代化的组织领导 

  (十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协调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分工,统筹落实各项重要任务,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组织开展督促检查。各地要采取相应措施,加快本地气象现代化建设。 

  (十六)强化督促考评工作。制订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考评办法,发挥气象现代化指标的目标导向和考核评价功能,定期考核通报目标完成情况,督促各地、各有关部门严格落实相关工作责任。要建立跟踪监督、动态考核和评估等制度,切实加强对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按时间、项目节点要求,定期组织评估实施效果,准确把握实施进程,及时进行总结和修正,全面做好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各项工作   

  附件:四平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考核评价办法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年1222   

   

  附件

  四平市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考核评价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气象现代化考核评价工作,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导向、激励和约束作用,促进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到2020年全市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制定本办法。 

  一、考核评价对象和组织 

  本办法适用的考核评价对象为各县(市)人民政府,考核评价工作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进行,由市气象局牵头,市发改委、市编办、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应急办等参加,成立考核组,于每年第一季度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考核评价。 

  二、考核评价内容和指标 

  (一)考核评价内容 

  气象防灾减灾、预报预警、装备技术、公共气象服务、保障支撑和社会评价等6个方面考核。 

  (二)考核评价指标 

  设立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20项,三级指标42项。指标权重总分为100分。 

  (三)考核评价计分方法 

  考核评价按照三级指标指数—二级指标指数—一级指标指数—综合指数的方法计算各级指标得分,最后形成综合得分,并根据综合得分确定当地气象现代化发展阶段。 

  三、考核评价程序和结果 

  考核评价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 

  (一)自评打分。每年1月份,各地气象部门负责对上一年度气象现代化工作进行自评,计算本地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并于1月底前报市气象局汇总。 

  (二)综合评分。考核组负责委托第三方搜集有关数据,负责审核各地气象部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计算市级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得分。 

  (三)提出考核等次意见。每年2月底前,考核组根据各地综合得分,结合有关情况,研究提出考核等次意见。综合指标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即为达标。 

  四、考核评价结果运用 

  考核评价结果经市政府审定后,将适时在全市范围内进行通报。各地要根据考核评价情况,研究制订整改措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四平市县级气象现代化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权重

序号

二级指标

权重

三级指标

单位

目标值

权重

(一)

14

1

应急联动机制完善度(A)

4

1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完成率

%

100

2

2 气象应急联动部门衔接率

%

80

1

3 联动部门信息双向共享率

%

70

1

2

基层防灾组织健全度(B)

6

4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构健全率

%

95

2

5 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配置到位率

%

95

2

6 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配置到位率

%

95

2

3

气象依法行政水平(C)

4

7 气象法规健全和落实程度

%

90

3

8 气象标准应用率

%

75

1

(二)

22

4

气象预报准确率(D)

8

9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

88-90或提高3

4

10 24小时气温预报准确率 

%

75或提高2

4

5

灾害天气预警能力(E)

11

11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分钟

20

3

12 灾害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度  

%

5

3

13 暴雨预警准确率

%

75

3

14 气象灾害风险预警准确率

%

80

2

6

预报产品精细度(F)

3

15 预报产品时间分辨率   

%

90

1

16 预报产品空间分辨率   

%

99

1

17 产品客观检验实现率   

%

90

1

(三)

14

7

综合气象观测能力(G)

5

18 气象观测站网完善度  

%

95

3

19 观测装备业务可用性   

%

90

2

8

观测数据质量达标率(H)

5

20 气象观测数据可用率   

%

99

3

21 观测数据质控覆盖率   

%

99

2

9

气象数据传输速率(I)

4

22 国家地面自动站数据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

分钟

1

2

23 区域自动站数据到达预报员桌面时间

分钟

3

2

(四)

22

10

气象信息覆盖面(J)

6

24 气象预警信息社会单元覆盖率

%

85

3

25 气象预警信息广电媒体覆盖面  

%

95

1

26 气象预警信息社会机构覆盖面 

%

70

2

11

专业气象服务能力(K)

2

27 专业气象服务成熟度  

%

90

2

12

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7

28 标准化作业站建成率

%

100

2

29 人工增雨和防雹能力

%

95

2

30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使用率

%

95

3

13

农业气象服务能力

7

31 标准化示范县建成率

%

100

3

32 直通式服务覆盖率

%

95

4

(五)

19

14

气象科技贡献率(M)

6

33 气象科技贡献率

%

85

6

15

人才资源保障度(N)

6

34 人才总体素质程度 

52

3

35 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35

3

16

基础设施完备度(O)

4

36 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达标率 

%

100

4

17

政府财政保障度(P)

5

37 地方中央财政支撑匹配度

%

80或提高30

2

38 政府财政支撑满足度

%

70或提高20

2

39 地方现代化经费到位率  

%

80

1

(六)

9

18

气象现代化认可度(Q)

3

40 气象影响行业认可度

%

85

3

19

气象服务满意度(R)

3

41 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

80

3

20

气象知识普及率(S)

3

42 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   

%

80

3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四平日报社,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省直各有关单位。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秘书科

20141222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