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3-05274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3年09月04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3〕47号
发布日期: 2013年09月04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3-05274 分  类: 其他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3年09月04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3〕47号 发布日期: 2013年09月04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规划(2014-2018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3年9月3日 

    

    

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2014-2018年) 

    

  未来五年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主要任务是实现农产品加工业规模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高,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大市强市。 

  一、发展基础 

  过去五年,四平市农产品加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成长为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显著提升。 

  (一)产业带动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上接市场、下连基地,形成了玉米、大豆、水稻、花生、生猪、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龙型产业链条,汇聚成粮食、畜禽、特产品三大加工产业,搭建起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型产业骨架。2012年,粮食实际加工量达到500万吨,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8.4万吨、31.4万吨、9.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7.1%、4.2%、4.6%。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468亿元,同比增长18%,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27.5%。 

  (二)龙头企业规模壮大。中粮生化10万吨F55果葡糖浆、高金食品万吨精品熟食、双佳食品5000吨花生果冷链物流、巨润10万吨大豆肽、吉云鹿业深度产业化、现代天丰50万吨马铃薯加工等一大批精深加工项目先后建成投产,龙头企业规模速度较快增长,精深加工比重有所提升,品牌建设和科技创新起步良好。全市形成了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小型企业梯次跟进的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238户,其中国家级7户、省级50户、市级181户。 

  (三)利益联结日益紧密。形成了以松散型联结为主,紧密型联结为辅的利益联结格局。以提供服务、保护价收购等形式为纽带,吉林曙光、昌源禽业、双佳食品、现代天丰等经营组织参与构建的紧密型联结形式不断创新,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组织+农户”、“公司+经纪人+农户”等多种紧密联结模式。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进入产前、产中环节,祥裕食品、宏宝莱米业等企业通过土地流转自建的甜玉米、绿色水稻、优质杂粮等原料基地初具规模。2012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32万农户,户均增收1730元。 

  (四)特色园区加快隆起。在成功创建公主岭国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伊通县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梨树县、双辽市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基础上,收拢五指,重点打造“三大核心园”。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形成了以中粮生化、中粮黄龙、国能发电等企业为龙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生产淀粉100万吨、淀粉糖35万吨、麦芽糖浆10万吨、麸质饲料10万吨、蛋白饲料3万吨、玉米油2万吨;梨树畜产品加工产业园区形成了以红嘴农高、达鑫禽业、红嘴曙光、斯麦尔食品等企业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年屠宰生猪240万头、肉鸡5000万只;伊通鹿业加工园区形成以吉云鹿业等18户企业为龙头的鹿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鹿茸素产能占全国的一半以上。 

  虽然近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取得较快发展,但长期积累的总量不大、结构不优、效益不高、活力不强的状况仍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行业处于加工产业链条低端,中小企业多,大企业少,行业领军型企业更少,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从发展方式看,仍然以依靠资源消耗的数量型发展为主,精加工少,粗加工多,产品科技含量低,品牌建设落后,产品附加值低,产业综合竞争能力较差。从产业活力看,内生动力不强,对政策扶持的依赖程度高,行业整体效益不高,利润率偏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时,行业陷入整体亏损。从制约瓶颈看,制约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特别是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突出。 

  二、今后五年总体思路、任务目标、战略重点 

  (一)总体思路。坚持用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夯基础、增实力、促整合、转方式,着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科技创新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构建生产基地配套、龙头企业集群、利益联结紧密、带动能力较强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加速推进全市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任务目标。到2018年,全市农业产业化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达到260户,其中年产值超20亿元企业8户,超10亿元企业20户,超亿元企业50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大关,年均递增15%以上;提高粮食、畜禽和特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品牌化、高端化、科技化迈进;种养加结合、贸工农一体、农工商配套的产业链条联结日益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三)战略重点。 

  1. 健全完善农产品加工体系。延伸玉米、水稻、大豆、杂粮、生猪、肉禽、花生、中草药等十大产业链条,做大做强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产业,推动优势资源、优势企业、优势产业向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梨树畜产品加工、伊通鹿产品加工三大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建设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产业链条深度增值、企业集群集聚的加工体系。 

  2. 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层次。围绕中粮生化、天成玉米等玉米加工企业,打造东北淀粉糖糖都,围绕宏宝莱米业、聚隆食品等大米、杂粮加工企业,培育名品名牌,推进粮食加工向高端化迈进;围绕红嘴农高、吉林曙光等畜禽加工企业,发展肉制品精品基地,推进畜禽加工业向规模化迈进;围绕一正药业、双佳食品等特产品加工企业,突出优质生态安全品质,推进特产品加工向品牌化方向迈进。 

  3. 探索紧密利益联结实现形式。探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实现形式,主推“公司+合作组织+农户”模式,以企业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为手段,提升农民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加快建设联结紧密、带动突出、分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 

  三、主要发展措施 

  (一)夯基础,加强保障体系建设。 

  1. 加强原料基地建设。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持粮食种植面积在1000万亩以上。加快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场)推动规模养殖和总量扩张同步发展。加快发展特色产业,重点组织实施100万亩花生生产、20万亩棚室蔬菜生产、30万亩马铃薯生产、40万亩水果生产、5万亩食用菌和中草药生产。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租凭、承包、股份合作等形式自建规模化原料生产示范基地。积极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数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原料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开展质量管理体系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追溯制度。 

  2. 完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支持龙头企业领办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全完善运行机制,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保底价收购、定向服务,形成权责明确、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推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紧密合作,建设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鼓励企业由产后服务向产前、产中系列化服务延伸,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综合配套的社会化服务。坚持以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明晰土地产权为前提,鼓励开展农村土地股份制改革。 

  3. 完善金融支撑体系。吸引域外金融部门设立服务机构,大力发展村镇银行、中小企业贷款公司、抵押担保公司等金融服务组织,根据农业生产特点和农产品加工周期创新金融产品,科学掌握涉农信贷投放节奏,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利率和还款方式,满足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扩大龙头企业有效担保物范围,对权属明晰、风险可控的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开展抵押贷款,探索开展应收账款、仓单、可转让股权、专利权、注册商标专用权等权利质押贷款。鼓励龙头企业为订单农户提供贷款担保。 

  (二)增实力,加大项目建设力度。 

  1. 积极谋划富民强县项目。围绕资源谋划项目,围绕园区包装项目,围绕企业开发项目,以项目增量带动结构优化。在上大项目上做文章,今后五年,每个县(市)都要谋划1-3个富民强县的大项目,全市每年要谋划3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在延伸产业链条上求突破,玉米深加工业重点向变性淀粉、药用淀粉、淀粉糖深加工、秸秆乙醇加工等方面拓展,大豆加工业重点向蛋白肽深加工方向拓展,鹿产品加工业重点向鹿茸素保健品方面拓展,畜禽加工业重点向风味制品、嫩化肉调理等精品熟食方向拓展,特产品加工业重点向花生调味品和国家中药保护产品等方向拓展。 

  2.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南接北融,积极承接南方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周边地区的产业外溢,加大项目推介力度,深入开展以商招商、小分队招商、定点招商、高层招商、专题招商,组织需求企业走出去,吸引项目单位请进来,用环境吸引人、用政策感召人、用感情留住人。积极优化项目建设环境,简化办理流程,明确办结时限,杜绝吃、拿、卡、要现象,倾力打造安商、亲商、扶商、富商的氛围。加大招商引资政策优惠力度,力争别无我有,别有我优,打造汇聚生产要素的价值投资洼地。实行全民招商,把招商引资目标分解到单位、到人头,形成千斤重提大家挑、人人身有指标的生动局面。 

  3.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实行建设项目包保责任制,明确“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一包到底”,坚持谋划项目促落地,落地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建设,建设项目促达产。实行项目建设责任制,把项目建设作为单位评先晋优、个人选拔任用的重要指标。定期开展项目建设大检查活动,采取深入重点项目建设实地,检查项目进展情况,集中打分评比的办法,依据评比结果进行奖惩。 

  (三)促整合,优化产业资源配置。 

  1. 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开展兼并重组,推动优质资源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优势区域集中,优化资源配置。重点引导部分竞争激烈、行业利润率偏低、停产半停产现象集中的行业开展兼并重组,加快行业洗牌进程,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引导支持龙头企业整合产业链条上下游,促进资源与资产强强联合,建立健全种养加、贸工农资源优化、深度融合的产业配置体系,提高产业资源的整合度、融合度、转化度、增值度。引导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收购、控股等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组建大型企业集团。 

  2. 加强产业推介合作。充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各种合作交流活动,推介产品和项目,引导企业开展联合与合作,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体系,借助外部条件发展壮大自己,以大开放的姿态融入大市场。积极吸引战略合作伙伴,围绕品牌、技术、资金、市场、管理等方面开展合作,提升企业内在素质,增强产业竞争力。积极组织企业走出去,利用国内外的大型展销平台,推介龙头企业产品,强化企业市场意识,在竞争中壮大企业。 

  3. 推动企业集群集聚。突出“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以沿线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为载体,以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梨树畜产品加工、伊通鹿产品加工“三大园区”为重点,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重点区域集中集聚,集中优先项目摆放,推动企业退城进区,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上下游配套、辐射功能明显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整合政策资源向示范区倾斜,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四)转方式,增强产业内生动力。 

  1. 推动产业科技创新。逐步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科技创新多元投入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组建企业技术研发机构,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关键技术攻关,深入开展“院士专家四平行”等活动,推进企业与科技校所合作,促进企业与知名专家建立长期合作、协作攻关长效机制,着力破解制约企业发展技术瓶颈,开发专利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科技型龙头企业。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扶持力度,以成果带项目,以项目促产业,推进龙头企业可持续发展。积极引导社会资金以入股等形式参与龙头企业科研开发。积极帮助龙头企业争取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农业产业化等专项资金。 

  2. 推动名品名牌建设。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着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申报国家或省级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知名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对龙头企业的产品获得省级以上知名商标、品牌等,按有关政策规定给予奖励和补助。积极推进品牌整合,强化品牌宣传和保护,打造特色名牌产品,围绕大米、杂粮等品牌小、杂、乱行业,积聚力量培育1-2个拳头品牌,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探索组建行业品牌联盟,重点围绕公主岭大米、郑家屯杂粮等,强化标准化生产管控,推动原产地标记、农产品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共享。 

  3. 提升企业家队伍素质。积极搭建企业家成长平台,定期开展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全面提高龙头企业宏观决策、驾驭市场、风险控制、创新经营和管理等方面能力。鼓励龙头企业走出去,组织到域外先进企业开展学习,拓宽企业家视野,明确产业发展方向,提升企业家素质。鼓励企业参加省农业产业化协会,扩大企业家交流。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业务骨干,积极引进高尖端人才,为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打牢基础。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龙头企业就业。 

  四、主要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牢固树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思想。市、县两级要健全完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选调精兵强将,配齐配强队伍,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领导。市政府将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的方式,补贴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开展技术创新改造、基地建设、技术服务等。各地也要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二)加强指导服务。健全农业产业化调查分析制度,定期开展龙头企业运行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统计分析,及时了解掌握行业发展运行动态,及时为决策提供依据。坚决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对龙头企业的各种收费严格清理,严禁乱收费、搭车收费和各种摊派。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宣传重点企业、品牌产品,提高龙头企业知名度。加强对龙头企业的跟踪调度和监管,对龙头企业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考核,优胜劣汰。 

  (三)建立监督激励机制。市里将定期开展龙头企业大检查,市领导带领各地、各部门负责人深入企业,了解掌握企业实际问题,督促限时办理解决。建立正向奖励和逆向惩治措施,将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范围,考核结果与单位评先晋优和主要负责人提拔任用相挂勾,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不合格的一票否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