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
印发四平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
(2011—2015年)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四平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2011—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本部门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三十日
四平市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2011-2015年)
为加快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实现“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的奋斗目标,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支撑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科技成果转化促进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吉政发〔2011〕39号)精神,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要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构建多层次、高效能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体系和服务体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到2015年,努力建成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环境优越、平台齐备、体系完善、项目和基地带动作用较大的科技成果转化支撑与服务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明显提升。
(二)具体目标:开发10个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培育和扶持10个科技型创新企业,建立1—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1—2个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建设1个省级科技创新中心 ,建成1—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1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建成30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建立2-3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培养和引进50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确立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着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能力
1. 实施科技型创新企业培育工程,逐步提升企业层次。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并组织推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不断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选择10户在技术创新、品牌创新、机制体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文化与理念创新等方面已有一定基础的企业,通过重点培育,并组织推荐省级科技型创新企业,使企业在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行业典型性和自主品牌、持续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创新发展战略和文化等方面有明显提升。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内在机制,缩短科技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一流科技人才和成果向企业集聚,使之成为我市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2. 加强科技合作交流,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深层次发展。完善校府、校企合作机制,鼓励各地继续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核心技术为重点,围绕深度推进“南接北融”,继续加强与“两院、三所、四校”合作,积极推进我市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省农科院、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以及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域外科研院所合作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引进人才、技术和成果、开发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大力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相关计划立项要向产学研联合攻关项目倾斜。
3. 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立足我市现有基础,加快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重点组建行走机械、换热器、新能源、医药、动漫等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针对产业发展需求,健全联盟内部合作机制,明确工作任务,充分发挥集成效应,突出集群优势。积极支持联盟在组织模式、运行机制、引领行业发展、承担重大技术创新任务、落实国家、省自主创新政策等方面先试先行。
(二)着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开发和实施,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 组织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实施。积极推进实施已确立的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大力实施符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技术先进适用,能形成规模,可产生明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且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争取早日实现规模效益;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需求,以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为主要目标的应用研发项目优先列入市科技发展计划。通过项目的示范带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团队建设。
2. 开发一批国家、省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围绕国家和省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选择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神韵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市场潜力大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并组织申报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5年内,实现10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落户我市和实施产业化。继续指导和帮助企业申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人员致力于应用新技术、新工艺,开发新产品和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逐步提升具有一定实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及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高新技术产品规模化。
3. 挖掘储备科技成果转化优质项目源。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产业、企业发展中的关键、共性技术等,集中资源,强化创新,组织实施科技攻关项目,着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二五”期间,围绕我市优势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组织设计并实施一批科技攻关项目。通过资源集成和核心技术突破,带动一批战略产品开发和关键共性技术项目应用及科技工程示范。
(三)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
以培育和发展特色高新技术产业为目标,以提升自主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为核心,重点打造先进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新能源、化工医药和新材料等基地,加快推进我市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 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借助长春、沈阳先进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立足我市产业基础,有选择地跟踪配套,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专用车、特种车、换热器、鼓风机等其他装备制造产业,整合资源,加强创新合作,壮大产业集群,使装备制造业迈向规模化、专业化、系列化、模块化发展之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支持以一汽四平专用车有限公司、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专用车产业;以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四平维克斯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四平吉泰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换热器产业。
2. 打造绿色农产品和食品加工基地。发挥农业基础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快推进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转化率和商品率,以规模的不断扩大、附加值的不断提高,促进效益的不断提升。通过建立产品联盟、技术联盟等,做强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业。重点支持以四平市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吉林巨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3. 打造新能源基地。积极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资源,发展清洁新能源。搞好石油下游产品开发,形成石油产业链条。重点加强生物质发电、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等项目建设,促进我市能源产业大发展。以多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为中心,开发上下游产品,形成一条比较完整的光伏产业链。重点支持以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十二五”期间规划的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
4. 打造化工医药基地。着力发展化学制药,实现普药精做,形成以中成药、西药和医药中间体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推进年产500吨呋喃铵盐、500吨异辛酸钠、200吨甲氧头孢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加强与石药等企业合作,加大新产品研发和开发力度。重点扶持吉春制药集团、四平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一正药业集团等企业发展。
5. 打造新材料基地。以高性能高分子复合材料和特种功能材料为方向,支持新型智能材料、环境友好材料、特种高性能功能树脂、新型光学材料等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重点支持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吉林九洲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材料、支持吉林九洲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展PPS光电材料。
(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
1. 谋划建立四平市科技创新中心。立足我市现有科技资源,借鉴先进地区的经验和做法,用超前的设计理念、先进的运营模式,高标准、高质量地谋划四平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进一步完善《四平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案》,以我市“四大基地”和“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主攻方向,在创新中心内设立研发、信息、服务和孵化等平台,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方位服务。
2. 加强吉林省四平红嘴大学科技园建设。围绕增强红嘴大学科技园在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采取“市场推动、政府支持、业主开发”的模式规范园区管理,努力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运行机制和以创新为核心,“政、产、学、研、金、介”紧密结合的运行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品孵化平台、投融资平台、信息服务平台、培训服务平台、资源共享平台、技术转移平台等六大平台。坚持“一校为主,多校合作”的建园思路,加强与域外高校合作。力争用5-10年左右的时间,把红嘴大学科技园建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国内知名的大学科技园。
3. 拓展公共平台服务功能。注重资源条件、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平台的均衡建设与发展,继续支持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平市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完善市科技局网、星火计划网、科技兴贸网和科技成果查新网的创新服务功能。逐步发展和规范技术交易、创业融资、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机构,鼓励和引导科技中介机构积极开展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的技术交流、技术咨询、技术评估、技术代理、技术外包、技术培训等活动。制定公共服务平台扶持政策,匹配专项资金,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支撑。在星火科技专家大院的基础上,继续支持各县(市)、区以及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立相应的科技成果推广转化服务组织,建设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县域农业科技水平提升提供支撑。
(五)加强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智力支撑
1. 实施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培养引进工程。认真执行《四平市引进高层次化人才试行办法》和《四平市加快建设高层次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的意见》。按照突出重点、引用并重、注重效益的原则,培养和引进我市学科发展、重点产业所急需,在前沿高技术领域取得阶段性成果,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或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具有较大市场潜力,能够为我市重点产业发展带来较好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力争到2015年引进50名高层次人才或人才团队。
2. 坚持项目带动,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鼓励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优秀团队围绕某一重点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或科技成果转化,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及优秀团队。围绕省实施青年科研基金、大学生创业资金等计划,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提供成长平台,鼓励青年科技人才深入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成果转化、新产品研发等技术创新活动,支持大学应届毕业生、研究生领办创办科技型小企业,重点支持在高新技术领域自主创新、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能够发挥一定作用的项目。
3. 继续组织实施开展百名科技人员进入百户企业开展科技服务的 “双百”行动。将选派科技人员服务企业与科技计划编制有机结合起来,项目承担单位在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的同时,要选派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担任企业科技特派员,探索产学研结合的新模式。组织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与企业进行对接,形成全市上下相互协调、分工明确、同步推进的局面。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上下联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
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将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作为工作重点,成立综合协调机构,加强领导,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强化沟通协调,及时对科技成果转化相关工作进行跟踪、督促、落实。有关部门在向国家和省争取项目或在编制相关专项经费计划时向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倾斜。
(二)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营造科技成果转化良好环境
结合我市实际,进一步研究制定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措施,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人才及金融等政策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关联度,构建各类相关政策有机结合的政策体系。切实将《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意见》(吉政发〔2009〕3号)等文件中的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三)拓宽投融资渠道,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建立并逐步增加财政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等多种方式加大投入。探索民间科技投入的管理机制,逐步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成果转化投入体系。促进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推动扩大知识产权质押、信用担保、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的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支持科技企业融资的框架协议,搭建互利共赢的科技金融合作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各类开发区新设或注资扩股科技创业投资公司,强化风险投资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
主题词:科技 计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四平日报社,各人民
团体,各民主党派,中省直各有关单位。
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
市检察院。
————————————————————————————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1年11月30日印发
————————————————————————————
(共印16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