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信息公开专栏 >> 四平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基础平台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1-03424
分  类: 科技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年09月16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科技局制定的创新型四平建设科技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1〕50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16日
索  引 号: 112203000136266000/2011-03424 分  类: 科技 ; 通知
发文机关: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1年09月16日
标      题: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科技局制定的创新型四平建设科技行动计划的通知
发文字号: 四政办发〔2011〕50号 发布日期: 2011年09月16日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转发市科技局制定的创新型四平

  建设科技行动计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市科技局制定的《创新型四平建设科技行动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十五日

 

  

  创新型四平建设科技行动计划

  四平市科技局

  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科技厅制定的创新型吉林建设科技行动计划的通知》(吉政办发〔2011〕13号)、《四平市“一核三带”富民优先战略纲要》、《中共四平市委 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四平的若干意见》(四发〔2007〕3号)以及《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四政发〔2010〕7号),特制定此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紧紧围绕我市“加快转变、加快赶超、加快隆起”的奋斗目标,进一步完善创新体制机制,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引领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原则。突出高新技术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大力扶持和鼓励高新技术领域内的研发工作,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二)坚持项目带动的原则。充分发挥我市地域、资源和科技优势,以争取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推进我市重点领域技术创新和产业技术升级。

  (三)坚持重点突破的原则。集中力量解决制约我市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大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

  (四)坚持多部门协同互动的原则。采取系统化的组织方式,多部门协同推进,保证创新过程的持续顺畅,实现创新投入的倍增效应。

  (五)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原则。把自主创新的重心定位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加大引进科技资源的工作力度,通过对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目标任务

  力争到2015年,基本建成适应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要求,体制健全、机制灵活、政策完备、功能齐全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技术创新体系。产学研用良性互动,自主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科技与经济结合更加紧密。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投入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到2015年力争达到26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创新企业达到50户。部分重点突破领域的核心技术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一流水平。将我市建成省内创新资源集聚、创新主体活跃、创新产业发达,创新综合能力位居全省前列的创新型城市。

  四、主要行动计划

  (一)实施科技项目带动计划,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从完善科技发展思路、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抓好 “重大项目联合攻关”、“跨区域科技交流与合作”、“技术创新研发及服务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四平市百名科技人员服务百户企业科技行动”等工作,发挥科技项目的带动效应,切实推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1. 开发一批国家、省级重大科技项目。以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集成优势科技资源,围绕国家和省实施的重大科技项目,立足我市实际,选择吉林一正药业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神韵电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和市场潜力的企业进行重点支持,并组织申报省、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力争在5年内,实现3-6项省、国家级重大科技项目落户我市进行研发和实施产业化,汇聚更多创新资源,不断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 支持特色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壮大主导产业、做强优势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发展思路,围绕我市“十大特色产业园区”和“四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以一汽四平专用车有限公司、奋进专用汽车有限公司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四平市巨元瀚洋板式换热器有限公司、四平维克斯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四平吉泰换热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换热器产业;以吉林庆达新能源电力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的新能源产业;以四平市精细化学品有限公司、吉林一正药业集团、吉春制药集团为龙头的医药化工产业;以四平市天成玉米开发有限公司、吉林巨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成果,通过强化监督管理,做好协调服务,力争在5年内,使全市200个高新技术项目列入国家、省科技发展计划,推动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挥技术辐射作用。

  3. 搭建跨区域科技合作平台。围绕深度推进“南接北融”,加强与“两院、三所、四校”的合作,积极推进我市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吉林省农科院、光机所、应化所、地理所以及吉林大学、东北大学、长春工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域外科研院所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推动合作向更深、更广层次发展,为产学研合作项目的对接、企业和高校及研发机构的协调、公共资源的调度与共享开辟多种渠道。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优势学科和重点研究领域,立足我市产业基础和发展需求,引进技术和成果、开发产品、打造自主品牌,实现一批合作项目的衔接和落地。

  4. 加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资源条件、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平台的均衡建设与发展,继续支持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吉林省红嘴大学科技园(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四平市科技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建设,完善市科技局网、星火计划网、科技兴贸网和科技成果查新网的创新服务功能。逐步发展和规范技术交易、创业融资、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平台。制定公共服务平台扶持政策,匹配专项资金,整合、集成、优化科技资源,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为我市产业技术创新、科技创新创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培育计划,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突出自主创新和吸收转化利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和培育,引导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提升企业整体素质和持续发展能力,发挥其对经济社会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推动我市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区域竞争力。

  1. 突出重点领域技术创新。根据我市的比较优势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特别是在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先进农产品转化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进行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攻关,培植和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竞争优势的高新技术产品和高新技术企业,扩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产业调整升级的引领作用。

  2. 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培育和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战略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域外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着力扶持一批本土新兴产业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新兴产业支持力度,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在新兴产业的集中,形成若干个竞争力强的新兴产业增长点,推动新兴产业向集群化发展。

  3. 启动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研究制定市创新型企业建设工作规划,积极培育创新型企业梯队。按照“培育一批、带动一批”的思路,围绕企业的创新产出、拥有专利与品牌、持久创新能力、市场占有率、企业成长性等重要指标,在全市选择10户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在研发平台建设、技术改造、产品应用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优先推荐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壮大我市高新技术企业队伍。

  (三)实施民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强力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

  围绕推进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发挥我市在社会发展与民生科技领域的资源和科技优势,努力攻克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公益性、保障性、效益性的技术和产品,推广应用一批适用技术成果,扶持和培育一批民生科技产业。推动先进、适用技术的集聚和集成应用,力争到2015年,攻克共性、关键技术10项、开发重点新产品10项,实现创新成果惠及全民。

  1. 提高健康水平。加快医疗健康科技发展,突破重点疾病防治技术,发展现代医学、药物创制技术,提高疾病防治水平,培育和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2. 促进公共安全。大力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生产安全能力和公共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核心技术突破、技术系统集成和重大装备研发,全面提高公共安全的科技支撑能力。

  3. 提升环境质量。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强清洁能源、资源高效勘探与开发利用、清洁生产等技术的开发和示范推广,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4. 提高防灾减灾能力。针对突发性灾害天气、农林病虫害、突发重大事故和灾难等,着力开发重大自然灾害预测预报技术和应急救灾重大装备,加强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全面提高应对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五、进度安排

  (一)计划启动期(2011年):分解落实科技行动计划的主要任务及指标。整合市级各部门的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选定第一批企业进行创新型企业培育。

  (二)重点推进期(2012—2013年):全面展开创新型四平建设科技行动计划的各项工作任务;实施有效的过程监控和协调组织;开展效果考评和目标调整;创新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激活企业的创新活动;实现一批产学研合作项目落地;组织被培育的创新型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实现科技行动计划任务目标完成过半。

  (三)强化达标期(2014—2015年):四平市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完善;全市有创新活动的企业达到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1/5;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考核验收科技创新各项工作,全面完成科技行动计划任务目标。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协调工作小组,发挥领导、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国家、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络和市、县两级联动,积极调动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以及全社会各种有利因素参与行动计划,形成建设创新型四平的强大合力。建立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主持、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定期协调工作会议制度,研究解决科技创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与困难,加强部门配合协调,加强各行动计划落实情况的跟踪、调研和评估,确保各项行动计划的落实。

  (二)建立创新型四平考核评价体系。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全市“十二五”发展目标任务,立足本单位实际,从科技投入、创新资源聚集、科技产业发展、科技成果产出,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自主创新水平。组织人事部门在党政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指标体系中,以及在领导干部任用上,强化自主创新指标的评价。

  (三)完善自主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对国家、省、市关于促进科技进步相关政策的宣传,用足用好相关政策。鼓励和支持企事业单位、高校院所、科研机构等开展创新活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和扶持力度。结合产业调整升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力争在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上实现新突破,营造更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政策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意识和热情,提高创新体系运行的效率和效益。

  (四)大力营造创新型文化氛围。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持续开展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科普知识传播体系,全面推动市民科学素质建设,提高大众科学文化素质。大力倡导敢于冒险、勇于创新,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 、包容、崇尚竞争的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创业的文化气息,鼓励创新精神。支持举办各类自主创新讲座、报告、研讨等活动,传播创新理念,弘扬创新精神,大力营造与建设创新型城市相适应的社会氛围。

  (五)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从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重点加强创新领军人才、技能人才、创新创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和科技评价体系,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不断拓宽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相互流动的渠道,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和进行技术开发,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进行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积极探索建立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有效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