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四平市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现将《四平市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一○年一月二十六日
四平市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
(2010--2015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及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战略机遇期,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扩大工业经济总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推动全市工业产业整体跃升,现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吉林省工业产业跃升计划纲要的通知》(吉政发〔2009〕11号),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基础和形势
(一)基础条件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工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工业总量、质量和效益实现了同步增长。工业发展速度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位,经济总量由全省第五位跃升至第四位,工业利润由全省第七位跃升至第四位,已经具备了产业跃升的基础条件。
1.产业基础条件
工业经济总量迅速壮大,产业抗波动能力显著增强。2007年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现了平稳较快增长。截止200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50.3亿元,增长33.1 %,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工业总产值741.4亿元,增长41.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实现利润26.1亿元,增长73.6%,增速居全省第一位。规模以上企业数量达到458户。食品工业、装备制造业、冶金建材业等支柱产业迅速发展,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分别达到30%、26%和20%,基本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2.经济环境条件
一是“工业立市,项目带动”战略的全面实施,为工业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为实现工业产业跃升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三次产业比重日趋合理,二产比重调整到40.6%,工业经济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6.9%,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二是资源环境条件具有比较优势。全市人均土地可开发利用指标较高,粮食和畜禽资源、石油、硅灰石等矿产资源保有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为实现产业跃升提供了重要保障。三是融资环境逐步改善。我市被评为中国第五批金融生态城市,金融机构对全市经济支持能力不断增强。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有了较快发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到2009年未,全市各项贷款余额375亿元,比年初增长20.4%,贷款总量居全省第三位。四是随着企业改制的不断深入,企业所有制结构发生重大调整,企业活力明显增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只占12.5%,非国有企业占87.5%,一批民营企业迅速崛起,发展欲望强烈,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3.产业承载条件
各类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区有了蓬勃发展,产业集聚度进一步提高,工业承载能力显著增强。现有省级开发区4个,省级工业集中区9个,省级特色工业园区7个。2009年,开发区、工业集中区、特色工业园区工业总产值完成516亿元,同比增长35%,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
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市已经摆脱了老工业基地步履艰难的困难局面,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变,初步走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轨道,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但从长远发展来看,总量不大、结构不优、创新能力不强、产业开放度低、融资能力弱、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不完善、发展方式粗放、储备项目质量不高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地制约着我市工业经济的发展。
(二)面临的形势
1.重大政策机遇
国家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对拉动国内市场需求,改善企业经营环境,减轻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压力产生了积极影响,我市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冶金建材三大支柱产业,特别是汽车及零部件、换热器等特色产业将直接受益。同时,国家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市一些重点产业的发展方向与国家调整结构相吻合,优势产能扩张会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鼓励和支持,必将为我市扩大工业总量带来新的历史机遇。
2.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机遇
这次金融危机带来了国际国内产业的大调整。一方面,由于国外生产制造环节人力成本高,竞争能力下降,加上看好中国市场等因素,大量企业可能向中国转移。另一方面,国内沿海发达地区受工业用地价格上升、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政府对传统产业优惠政策调整等因素限制,制造成本不断提高,企业向内地转移的内在动力增强,将加速产业战略转移。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产业层次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具备承接发达地区产业梯次转移的优势和条件。
3.最佳投资机遇
当前,金融危机带来的社会恐慌已基本消除,人们对未来预期趋于理性,投资意愿回升,企业正在迎来新一轮最佳投资期。一是企业扩张成本最低。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经营难以为继,资金严重缩水,寻求低价转让,为低成本收购重组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项目投资成本最低。目前,原材料、设备、用工等工程成本大幅下降,正是进行项目建设的大好时机。三是引进人才、先进技术等要素成本最低。国外大批研发机构、技术力量在金融危机中受到冲击,势必重新寻找市场定位,低成本的技术输出、转让和高级人才的流动为增强我市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难得机遇。
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严峻挑战。一是受产业结构、产业层次限制,国家产业政策尚未惠及我市所有产业领域,“家电下乡”、出口退税等一批含金量高的政策对我市工业企业作用不明显,一些产业和企业未来发展受到抑制。二是发达地区产业呈集群式发展,产业链协作紧密,配套成本低,优势明显。我市产业集群尚未形成规模,产业链短,配套成本高,缺乏竞争力。三是国内大企业重组步伐加快,大集团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市场分割加剧。
我们必须采取超常规的发展思路和措施,举全市之力,集全市之智,确保到2015年实现工业产业整体跃升。
二、目标和任务
到2015年,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国家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振兴规划为指导,以“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为主线,坚持总量扩张与优化结构相结合,坚持市场主导与政策引导相结合,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相结合,以抓支柱产业、大企业、大项目为载体,推动重大项目加快建设、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以抓技术改造、自主创新、管理升级、融资环境、政策支持、要素支撑等为保障,推动工业增长方式转变;以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跃升为主导,推动工业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和竞争能力整体跃升。
(一)主要目标
1.总量和效益实现跃升
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比2009年翻两番,年均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超过100亿元,年均增长25%;税收总额超过150亿元,年均增长26%;工业总资产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26%。
2.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到2015年,装备制造、食品、能源、冶金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90%左右。同时,积极发展石油化工、医药、轻工、纺织服装、电子信息等产业。
3.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到2015年, 全市工业重点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科研经费支出占销售额比重力争达到3%;新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使我市企业技术中心达到40家;努力建设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4.组织结构更趋合理
努力打造以大企业为龙头、产品和产业为链条、中小企业紧密配套、大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企业组织体系,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培育产值过百亿元的企业集团2户、产值超过50亿元的企业集团5户以上、产值超过10亿元的企业50户以上。
5.区域发展更加协调
提高县域经济承载能力,实现优势互补、合理分工、相互配套、协调发展。加强规划指导,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形成错位发展,集中力量建设汽车及零部件、换热器、食品加工等三个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二)重点任务
1.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业
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粮食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将我市食品产业建设成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粮食精深加工业。提高玉米综合利用水平,依托骨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下游产品,特别是L?乳酸、聚乳酸等系列产品的开发。支持黄龙公司、中粮公主岭公司聚乳酸和天成公司聚乳酸、L-乳酸项目建设,掌握核心技术,推动消化吸收,尽快形成产业规模。支持公主岭新加坡唐传科技园投资12.3亿元的10万吨功能糖项目,项目全部达产后可实现产值30亿元。支持梨树天丰公司加快发展和吉林巨润生物20万吨功能性大豆蛋白肽项目建设。
(2)终端食品加工业。大力发展以玉米、稻米、大豆为原料的可直接食用的终端食品,重点发展速冻玉米、玉米纤维等休闲功能食品;发展免淘米、营养强化米、有机米等精米加工产品;发展利用现代工业技术生产的新型传统豆制品,推进油料品种多元化,重点是大豆色拉油、营养调和油和风味油等油脂产品,实施高效、低耗、绿色生产。支持梨树天成油脂公司、吉林省聚隆食品有限公司、吉林博莱德工贸公司等企业加快发展,形成规模。
(3)优质酒精业。重点发展食用优级酒精、医用酒精和无水燃料,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支持梨树新天龙酒业公司提高产能,打造全国知名优质酒精品牌。同时,加强对二氧化碳、玉米蛋白、纤维饲料等副产品的回收和利用,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4)畜禽产品精深加工业。重点增加猪、鸡、鸭、鹅等畜禽加工产品的生产规模,大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支持梨树红嘴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公司、吉林红嘴曙光农牧公司、吉林梨树达鑫公司、公主岭众品公司等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扩大生产规模,实施名牌战略,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市场影响力。
(5)饮品及烟草加工业。扩大绿色饮品的生产规模,支持金士百公司和宏宝莱公司增加生产能力,开发新品种,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支持湖南中烟集团四平卷烟厂30万大箱异地改造项目,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高档香烟的比重。
到2015年,食品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比2009年翻两番,年均增长26%。
2.装备制造业
以一汽集团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整车、专用车和汽车零部件;发挥换热器特色产业优势,加快换热器园区建设,全力打造“中国换热器城”;发展具有四平特色的装备制备业。
(1)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重点发展整车、专用车、汽车零部件,实现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科技化的发展目标。在整车生产上,支持长江客车有限公司投资2.8亿元的年产3000台豪华客车项目建设;在专用车生产上,支持四平奋进专用车公司、雄风专用车公司、一汽专用汽车公司、红嘴集团专用车公司、公主岭金优专用车公司、公主岭汽车改装厂等6户具备生产许可资质企业资源整合,扩大企业生产规模。支持四平市专用车特色工业园区、公主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伊通县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四平市红嘴汽车产业园区建设,实现产业集聚;在汽车零部件生产上,支持方向机械公司、世宝机械、安宝公司、轴承厂、华翔公司、双辽吉利等30户重点企业提高生产规模。
到2015年,全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实现产值500亿元,比2009年翻两番,年均递增26%以上,占我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0%,比2009年提高7个百分点。
(2)换热器产业。以全力打造“中国换热器城”为目标,充分利用产业基础,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大力组织实施《吉林省四平市换热器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抓好红嘴园区和巨元?比克园区的建设。全力支持巨元、东方、维克斯、北方、中保、艾维、吉泰、华亿等8户企业扩大规模,重点发展耐高温、耐高压、热交换率高的新型节能焊接板式换热器。到2015年,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00户,产业集中度超50%,板式换热器产量达到500万平方米,管式换热器产量达到40万吨,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利税突破50亿元。建成国家级换热器检测中心和巨元公司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新型农机业。促进农机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构,研制开发玉米收获机、水稻联合收获机、高效玉米联合脱粒机、剥皮机等新型实用农机产品,提升技术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东风收割机公司等农机企业实现年产玉米收获机3000台、水稻收获机5000台、玉米脱粒机、剥皮机30000台的目标,再造农机装备的比较优势。
(4)风机、铁塔、刀具刃具等传统制造业。重点支持梨树铁塔公司、鼓风机公司、博尔特公司、科利佳公司、久盛公司、四开电器公司等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调整产品结构,争创在行业内的优势地位。
到2015年,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
3.能源产业
加快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重要内容。我市在发展火电的基础上,要大力发展风电、生物质发电、光伏等新能源。
(1)火电建设。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改造现行火电机组,推进热电联产,将分散式供热燃煤小锅炉改造为集中供热,优化火电建设,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和安全性,提高综合能效。加快四平热电厂二期60万千瓦火电机组和双辽电厂二期120万千瓦火电机组建设,促其尽快并网发电。
(2)风力发电。积极推进技术基本成熟、开发潜力大的风电项目,提高风电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支持双辽150万千瓦风电机组等项目的建设,减轻环境污染,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3)生物质发电和太阳能发电。重点发展以玉米秸秆为主的农业生物质发电和垃圾发电,推动生物质能的产业化和商业化发展,加快生物质能产业体系建设和市场培育。支持梨树香港三合绿色能源有限公司2×25MW生物质发电项目、国能公主岭生物发电集团30MW生物发电项目、中科能源有限公司24MW垃圾发电项目,逐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加快我市以庆达新能源为龙头的光伏产业园建设。
到2015年,能源工业总产值力争实现200亿元,年均增长38%。
4.冶金建材业
(1)钢铁产业。加快建筑用钢材产品升级换代,实施装备大型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产品专业化生产。抓住钢铁企业重组的契机,加快我市钢铁企业重组步伐,依托大企业加快发展。支持现代钢铁公司加快实施200万吨薄板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尽快形成年产200万吨棒材、板材的规模。支持通钢四平公司二期10万吨冷轧薄板项目建设,促其尽快竣工投产。
(2)水泥产业。充分利用矿产资源优势,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推进企业水泥熟料基地建设。支持亚泰集团伊通水泥有限公司日产5000吨二期技改项目、天缘水泥有限公司生产线技术改造等一批项目建设,不断提高特种水泥所占比重。支持金隅水泥加快发展,推进重组改造步伐。到2015年,全市水泥产能从目前的850万吨提高到1000万吨。
(3)玻璃产业。以储量丰富的优质硅砂资源为依托,加快双辽玻璃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全国大型玻璃制造业生产基地。在玻璃原片上新建300吨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300吨压花玻璃生产线、600吨超白浮法玻璃生产线,以满足我省汽车等行业发展对深加工玻璃原片的需求。
到2015年,冶金建材工业产值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长22%。
5.石油化工业
(1)四平市化工园区建设。积极推进以四平昊华公司为龙头的化工园区建设,在“双五万吨”和“双二十万吨”规模的基础上,再上“双十五万吨”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项目,进一步拉长产业链,开发下游产品,形成产业规模,创建一个节约高效、环境优美、充满活力、适应市场需求的化工园区,使之成为四平化工产业新的增长点和支撑点。
(2)石油天然气产业。支持美国MI公司总投资25亿元的莫里青区块油田开发项目、吉林油田总投资22亿元油气田开发项目、吉林油田伊通项目部石油采集处理联合项目。依托吉林油田伊通莫里青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有利时机,力促建设百万吨炼油项目。积极发展石油工程配套产品,扩大高压漂浮输油胶管生产规模,使其生产能力达到500万标米。
(3)精细化工产业。巩固四平市精细化学品公司产品在国内市场的优势地位,扩大产能,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支持异酸钠产品由年产300吨扩产到年产500吨项目、投资7.5亿元年产500吨头孢系列产品的项目建设。
到2015年,石油化工产业总产值突破120亿元,年均增幅19%。
6.医药产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以中药为主、化药为辅、鹿产品深加工为补充,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互为动力的医药生产加工产业体系。
(1)中药系列。支持一正药业集团建设100公顷中药种植加工基地,新上芪蛭降糖胶囊项目。支持吉春制药有限公司50公顷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建设年产1亿袋十味降糖颗粒项目、中草药节能高效提取项目。支持双药集团年产1亿粒金咳息胶囊项目,益民堂药业肺宁胶囊、肺宁颗粒扩建项目。全力提升我市中药产业在医药市场的优势。
(2)化药系列。支持巨能药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技术改造,建设年产2000万袋非PVC软袋输液生产线,使巨能药业总生产能力达到1亿瓶(袋)。
(3)鹿产品系列。支持伊通鹿业特色园区建设,加快吉云鹿业、四平市种鹿厂梅花鹿深度产业化加工项目建设,扩大露酒、鹿茸素、鹿胎素、鹿茸胶囊等鹿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延伸鹿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形成梅花鹿产业集群。
到2015年,医药产业总产值实现80亿元,年均增长34%。
7.轻工产业
(1)日化行业。实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从源头上和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排放量。推进四平立白日化公司对洗洁精自动控制、计量系统、洗衣粉配料系统和风送系统进行改造,新增一条洗洁精灌装生产线。纳爱斯四平分公司对洗衣粉AES及尾气除尘改造,对塑料制瓶机改造,解决包装物对生产的影响。到2015年四平立白公司、纳爱斯四平分公司产能达到90%以上。
(2)塑料行业。注重提高生产规模,加大技改投入。到2015年,顺达农膜公司农膜产量达到2000吨,新增产值2300万元。协力包装公司扩建厂房、购置PET料吹塑机注塑机等,新增生产能力500吨,新增产值1000万元。
(3)木制品行业。双和木业、百隆工艺、方园木屋三家出口加工企业,要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创建自主品牌,拓展出口领域,转变受订单限制产能的局面。支持百隆工艺有限公司进行技改,新增100万件木制出口工艺品,新增产值1000万元。
到2015年,轻工业总产值达到70亿元,年均增长18%。
8.纺织产业
纺织产业要加快技术改造,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支持晨兴涤纶公司扩建高强超宽幅输送带生产线、重旦丝生产线、带芯生产线,使带芯产量达到120万平方米,输送带产量达到80万平方米,巩固在行业内的优势;支持兴大纺织公司扩建3.5万锭全自动纺纱生产线、1000万米高档面料生产线,到2015年,纱线产量达到14000吨的生产能力。
到2015年,纺织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20亿元,年均增长18%。
9.电子信息产业
坚持自主创新与扩大开放并重,积极开发新产品,进一步提升我市信息产业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支持庆达光盘提高产品附加值,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产品质量效益;发展汽车电子,支持慧宇仪表公司年产60万套总线组合仪表项目、吉华高新技术公司新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等项目建设。
到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工业总产值实现20亿元,年均增长26%。
三、政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
为尽快实现工业产业跃升,增强企业竞争能力,要积极落实国家、省的政策措施,同时,对换热器、专用车等特色产业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土地、税收、融资、服务、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发展政策。
(二)积极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建立和完善重大项目推进机制,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规划、建设、竣工投产中的问题。加快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步伐,规划产业方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产业配套建设,扩大工业投资规模。
(三)大力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围绕我市重点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配套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产业链配套能力。加快推进四平换热器园区、四平专用车园区、四平中药产业园区、公主岭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公主岭汽车零部件园区、梨树红嘴畜产品加工园区、双辽玻璃园区、伊通汽车零部件园区、伊通鹿业园区、伊通满族服饰等园区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产业集聚。
(四)注重实施名牌战略
鼓励企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加速形成我市工业名牌产品的群体优势。推动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引导和鼓励企业开展ISO9000、ISO16949、ISO20000和ISO2200、HACCP等体系认证,加快管理升级。支持企业用OEM生产方式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快创立自主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著名商标。
(五)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抓住新一轮全球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国际国内大集团合作,发展高端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鼓励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性博览会,开展境外市场考察,进行境外商标注册和认证,开拓国际市场,拓展企业发展空间。
(六)加快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行业发展,加快工程技术中心、技术研发中心、检测检验机构、信息服务中心等各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加强融资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两级担保体系,努力提高担保能力。
(七)提高企业创新能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法人治理结构升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股权多元化。继续开展企业管理创新活动,加大对企业家的培养培训、使用和引进力度。加快培训企业后备人才,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战略思维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资本运作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和现代企业管理能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八)大力推进“两化”融合
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改进和提升传统产业。在工业研发设计领域,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技术应用;在生产过程领域,推行应用集散控制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制造系统等生产控制技术;在管理领域,重点推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产业数据管理、业务流程管理等信息系统,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和产业链的合理化;在流通领域,重点推广供应链管理,加强产品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建设。通过推动两化融合,提高企业效率,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主题词:经济管理 工业 计划 通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纪委办公室,四平日报社,各人民团体,各民主党派,中省直各有关单位。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市政协办公室,市中级法院,
市检察院。
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0年1月26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