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
转发市教育局制定的2009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市教育局制定的《2009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二○○九年六月六日
2009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
(市教育局 2009年6月)
一、依法治教与教育督导
1. 各县(市)、区认真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思路明确;认真实施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积极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成效明显。
2.重视和加强教育督导工作,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强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
督导常规工作全面展开,质量高;开展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
3.高质量完成“五五”普法规划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培训、考试和检查并取得实效;教育行政机关公务员、学校校长和师生法律素质整体提高。
开展“法律进机关”和“法律进学校”活动,风险防范工作全面展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数量增加;复查和抽检的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达到较高标准。
二、教育事业发展
4.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目标明确,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加强学校标准化建设。
落实在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加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特殊群体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加强农村初中“控辍”工作。
5.努力提高高中阶段入学率。
6.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工作;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化示范园建设。
三、教育教学管理
7.完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招生制度,推进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充分发挥高中新课程改革省级样本校的示范与辐射作用,推动普通高中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
8.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启动民族团结教育试点工作。
9.深化“教育质量年”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提高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构建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
10.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队伍和基地建设;继续深化中小学“经历教育”,注重特色与创新;以“经历教育”思想为统领,积极开展影视、读书、家庭教育等各种校内外教育活动;加强德育科研工作的管理与保障。
11.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深化主导性课题研究,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12.加强学校体育、卫生、艺术课程建设,积极举办和参与中小学球类、游泳、武术等项目比赛;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军训管理。
四、职业与成人教育工作
13. 巩固和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完成中等职业学校年度招生任务。
14.努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订单培养”;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等培养模式的改革。
15.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建设覆盖县、乡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全面实施职业教育“四大工程”,即国家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16.中等职业教育“百强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有新进展,设备资产总值较上年有增加。
17.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五、教育投入
18.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
*19.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分担比例落实提高公用经费水平所需资金。
20.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经费按政策在县级财政预算中得到落实并足额支付。
21.完成农村“普九”债务化解年度任务。
22.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按标准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制度并按规定发放;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
六、办学条件改善
*23. 完成年度乡(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的建设和装备任务,配套资金落实。
24.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二期”工程年度计划,保证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的充分使用。
提高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材配备率。
城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设有新进展。
25.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达到同级同类学校水平。
26.高质量完成中小学校舍数据库建设,保证项目投资指标填写完整、准确。
27.建立并完善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开展“三创建”(创建文明宿舍、示范性食堂、绿色校园)活动。
七、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
*28. 按年度计划要求补发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政策得到落实。
29. 坚持做好“一评三考”工作,把“一评三考”结果作为教师考核管理、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常态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工作。
30.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积极开展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到县镇以上研修活动;推行校长、教师校际间定期交流制度。
*31. 实施“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强骨干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素质。
做好高中教师新课改培训提高工作,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提高率有增长。
32. 加强县级教师进修学校建设,积极推进县级进修学校依托“教师网联”开展远程非学历培训。
八、教育系统稳定与安全
33.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落实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完善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出现问题报告、处理及时。
34.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交通、饮食、住宿、消防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学校安全设施配套完善;定期开展安全工作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并认真整改。
加大净化网络的工作力度,推进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
35. 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加强信访工作。
36. 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中小学收费管理规范,治理乱收费力度大,效果好。
37. 加强高考、自考、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风考纪管理,无重大舞弊事件和责任事故发生。
附件:1. 2009年度四平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评估指标体系
2. 关于2009年度四平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评估指标体系的说明
附件1: |
2009年度四平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 责任制实施要点评估指标体系 |
评估 项目 | 权重 | 评估等次标准 | 初评 单位 |
一等(1.0) | 二等(0.8) | 三等 (0.6) | 四等(0.4) |
A1 依 法 治 教 与 教 育 督 导 (10) | 2 | 政府认真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有明确思路;实施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为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成效明显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督导室 |
2 | 认真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强督导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督导室 |
2 | 督导常规工作全面开展,质量高;开展了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效果好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督导室 |
2 | 完成“五五”普法规划年度工作任务;开展《吉林省义务教育条例(修订)》培训并取得成效;教育行政机关公务员、学校校长和师生法律素质整体提高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法规科 |
2 | 开展“法律进机关”和“法律进学校”活动,风险防范工作全面展开;市级“依法治校示范校”数量增加;复查和抽检的省级“依法治校示范校”达到较高标准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法规科 |
A2 教 育 事 业 发 展 (11) | 2 |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任务目标明确;均衡配置教育资源(包括教师、校舍等);学校标准化建设效果明显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基教科 |
2 | 落实在城乡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各项政策;落实义务教育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特殊教育群体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基教科 |
3 | 农村初中毕业年级三年累计辍学率低;农村初中年度辍学率控制在3%以下 | 较低; 7%以下 | 较高; 10%以下 | | 基教科 督导室 |
2 | 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较上年有提高 | 持平 | 下降 | | 基教科 |
2 | 继续加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工作,规划完善,措施落实到位;加强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加强幼儿园管理规范化示范园建设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基教科 |
A3 教 育 教 学 管 理 (16) | 2 | 完善“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招生制度;推进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到区域内初中改革;推进高中新课程实验;发挥高中新课程改革省级样本校示范作用 | 四条中有 一条不足 | 四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基教科 |
2 | 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管理规范,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工作有具体措施并取得成效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基教科 |
2 | 启动民族团结和教育试点工作,试点效果好 | 效果好 | 效果一般 | | 基教科 |
2 | 深化“教育质量年”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形成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效果好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基教科 |
2 | 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通过开展学习、竞赛等活动,努力提高德育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强化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加强校外德育基地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活动;加强德育科研工作 | 四条中有 一条不足 | 四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德育办 |
2 | 深化中小学“经历教育”,以庆祝建国60周年等为契机,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系列活动;在学科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德育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德育办 |
2 | 加强教育科研工作,深化主导性课题研究;推广教育科研优秀成果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教科所 |
2 | 广泛开展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积极举办和参与全市中小学球类、游泳、武术等项目比赛;加强国防教育,重视军训管理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体卫处 督导室 |
A4 职 业 与 成 人 教 育 (10) | 2 |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完成年度计划 | 完成95%以上 | 完成90%以上 | | 发展规划科 职成教科 |
2 | 实行“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占总校数的比例达80%;实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顶岗实习”的学生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达60% | 达70% 达50% | 达60% 达40% | | 职成教科 |
2 | 形成以县级职教中心为核心,覆盖县、乡、村职业教育培训网络;组织实施“四项工程”,效果显著;完成年度培训任务 | 基本形成;效果较好;完成90%以上 | 没形成; 效果一般; 完成80%以上 | | 职成教科 |
2 | 中等职业学校“百强校”基础设施和教学条件建设有新进展,设备资产总值较上年增加20%以上 | 15%以上 | 5%以上 | | 职成教科 |
2 | 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 达到省 平均水平 | 低于省平均水平 | | 职成教科 |
A5 教 育 投 入 (13) | 2 | 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实现“三个增长” | 80%以上实现 | 60%以上实现 | | 财审科 |
3 |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分担比例落实提高公用经费水平所需资金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财审科 |
3 | 设立职业教育专项经费,教育费附加30%用于职业教育;扫盲和扫盲后继续教育经费在县级财政预算中落实并足额支付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财审科 职成教科 |
2 | 完成年度农村“普九”债务化解任务 | 完成80%以上 | 完成60%以上 | | 财审科 |
3 | 按标准落实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所需资金并按规定发放;按标准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家庭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补助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财审科 职成教科 督导室 |
A6 办 学 条 件 改 善(13) | 3 | *完成年度乡(镇)中学理化生实验室和微机教学室建设和装备任务,配套资金全部落实 | 完成80%; 落实70%以上 | 完成70%; 落实60%以上 | | 装备处 |
2 | 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二期”工程年度计划;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设备使用每周不少于20学时;农村中小学体音美器材配备率达到92%以上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82%以上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72%以上 | | 装备处 体卫处 |
2 | 城区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建成率达70%以上 | 60%以上 | 50%以上 | | 校产办 |
2 | 80%以上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重点是新老“三室”)达到同级同类学校平均水平 | 60%以上 | 50%以上 | | 基教科 |
2 | 高质量完成中小学校舍数据库建设工作;自1998年以来项目投资指标填写完整、准确 | 较好完成;5年内项目投资指标填写完整、准确或10年内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中一项不合格 | 基本完成; 5年内项目投资指标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其中一项不合格 | | 发展规划科 财审科 |
2 | 各县(市、区)全部建立学校后勤管理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三创建”(创建文明宿舍、示范性食堂、绿色校园)工作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校产办 |
A7 教 师 队 伍 建 设 与 管 理 (14) | 3 | *按规定要求补发历史拖欠中小学教师工资;完善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保证教师工资按时、足额发放;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政策得到落实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人事科 |
2 | 把“一评三考”作为教师考核管理、学校管理的有效载体和常态机制,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合一”工作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人事科 |
2 | 建立义务教育教师补充机制,及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新教师;积极开展城镇教师送教下乡、对口支援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到县镇以上研修活动,有专项经费和项目;推行校长、教师校际间定期交流制度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人事科 基教科 |
3 | *实施“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有方案、规划;骨干教师培训管理到位,质量较高,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措施得力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人事科 教育学院 |
2 | 完成高中新课程起始年级教师全员培训,效果显著;高中专任教师学历提高率增长明显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基教科 |
2 | 县级进修学校建设有新进展,积极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20%以上县级进修学校依托“教师网联”开展具有一定规模的远程非学历培训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基教科 |
A8 教 育 系 统 稳 定 安 全 (13) | 2 | 加强安全稳定工作机构、队伍和制度建设;安全稳定工作责任落实;学校安全防控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完善 出现问题报告及时、处理及时 | 三条中有 一条不足; 报告或处理不及时 | 三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均不及时 | | 安保处 办公室 |
2 | 认真开展安全教育;加强学生交通、饮食、住宿、消防等方面的安全管理;学校安全设施配套完善,无安全隐患;定期开展安全工作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排查并认真整改 | 四条中有 一条不足 | 四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有二条不足 | | 安保处 督导室 |
2 | 净化网络的工作力度较大;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明显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安保处 |
2 | 积极化解各类矛盾,加强信访工作;没有教师群体罢课事件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办公室 |
2 | 严格执行公办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中小学收费管理规范,治理乱收费力度大、效果好 | 二条中有 一条不足 | 二条中有一条明显不足或二条均不足 | | 基教科 监察室 |
3 | 高考、自考、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风考纪管理好;无重大舞弊事件和责任事故发生 | 管理较好; 未发生 | 管理一般; 未发生 | | 监察室 招生办 会考办 |
附件2:
关于2009年度四平市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评估指标体系的说明
一、本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为目标,遵照《吉林省2009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结合四平市实际,本着突出重点、简化量化、注重实效的原则而制定。
二、市政府授权市教育局、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的实施进行监督与指导。
本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实施要点及评估指标体系,将作为对各县(市)、区年度教育工作考评的基本依据。
三、本年度教育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设8个评估项目,直接评价指标46个。各项指标的评估实行二次量化、加权求和的方法。每项指标的评估设4个等次标准。评估时严格按等别标准进行评价。四个等次的标准权重:一等为1.0,二等为0.8,三等为0.6,四等为0.4。对各项指标的评估,考评时先对评估指标确定等别,然后计算分值。
由于工作职责范围所限,县(市)、区A级指标的某一项评估要素可能出现空缺内容,该项评估要素的测评分计为0分,并按下列方法计算该项A级指标的得分:
该项A级指标测评分之和
该项A级指标的得分= ——————————————————×该项A级指标权重分
该项A级指标的权重分—空缺评估要素权重分
本年度对各县(市)、区落实教育重点工作实施要点的评分,以市政府教育督导室结合平时的专项随机督导和相关科(室)在过程管理中的考核结果,综合评定,最终确定各县(市)、区各项指标的得分。
对A1至A8八个项目进行评估,各单项得分排序,对获得前两名的单位授予单项奖。
四、本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设重点评价指标
1.评估指标体系中带*号的直接评价指标为列入市政府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的项目,对该类指标加大了权重系数,作为重点评价指标。
2.教育系统发生重大安全责任事故的,在高考、自考、中考、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方面发生严重舞弊事件和责任事故的,不能评相关的单项优秀奖。
五、本年度设特别单项奖
为鼓励各地开拓创新,凡在本年度内“实施要点”内容中没有覆盖的工作有突破性进展并在国家、省、市有重大影响的,可评为特别单项奖;“实施要点”中的某一个评估要素指标有突破性进展并在国家、省、市有重大影响的,也可评为特别单项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