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质监局
制定的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市质监局制定的《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二月七日
深入推进质量兴市实施方案
(市质监局 2006年2月)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以及省政府关于质量兴省实施意见,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以质取胜战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质量效益型之路,增强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我市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实现我市二次创业的目标,进而推动我市的质量兴市工作向纵深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振兴我市老工业基地为目标,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为重点,坚持企业为主,社会参与,政府推动的原则,依托优势资源、支柱产业、重点企业和名牌产品,大力实施以质取胜战略,加快我市工业结构的调整、改造步伐,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推动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质量兴市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质监局,负责质量兴市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宣传服务,考核检查等工作。组长由市长担任,副组长由常务副市长兰宏良担任,办公室主任由市质监局局长刘银善兼任。成员由市质监局、市发改委、市经委、市科技局、市建设局、市信息产业局、市药监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卫生局、市环保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旅游局、市牧业局等相关部门的负责人组成。
各县(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按照市质量兴市协调领导小组的统一部署,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抓好质量兴市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主要目标
(一)总体质量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企业基本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200家以上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或产品质量认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能力达到全省先进水平,产品标准覆盖率、计量器具检定/校准合格率,国家和省级监督抽查合格率持续保持在90%以上,培育和发展2-5个中国名牌,5-10个国家免检产品,3个地理标志产品和40个吉林省名牌产品,重点商业企业和主要窗口单位服务质量达到省以上标准要求,争创8个以上吉林省服务名牌,竣工工程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争创省部级优质工程3个,在全市范围内消除行业性、区域性制售假冒伪劣产(商)品现象。经过5年的努力,全市主要行业的整体素质和质量管理水平有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跨入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1、产品质量目标。推进农产品、畜产品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优势农产品和优质畜禽产品质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普遍推行产品质量认证和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工业产品有85%以上按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优等品率稳定在50%左右,市场商品抽检合格率达到85%以上,国家重点产品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达到90%以上,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名牌和名牌产品。
2、工作质量目标。竣工工程质量和安全卫生及节能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或规范要求,竣工工程质量100%合格并通过竣工验收备案,其中工程优良率达到50%以上,工程质量安全事故控制在0.5%以内,房地产等领域的消费者投诉明显减少。
3、服务质量目标。商贸、餐饮、医疗卫生等传统行业服务质量明显改善,水、电、气、交通等公用事业领域的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旅游、金融、信息、物流、中介等现有服务业普遍采用先进的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形成和发展一批服务业名牌企业。
(二)重点行业目标
1、农业。建立结构合理的农业标准体系,建立5—8个国家级和省级标准化示范区,改进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区域性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80%以上,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认知度较高的农产品品牌。全面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国家标准,完善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工作,逐步使上市的农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标准,出口农产品质量达到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同类产品水平。
2、汽车行业及汽车零部件、行走机械行业。一汽集团四平专用汽车厂、四平方向机械有限公司、伊通汽车车轮厂、公主岭市范家屯轮胎厂生产的产品逐步按国际或国外先进标准组织生产,开发一批市场消费需求的节能环保产品,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民族品牌,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可靠性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促进我市专用汽车、汽车零部件行业的整合。推动有比较优势的汽车零部件形成专业化、品牌化和大批量生产能力,巩固和发展一批竞争力强的零部件名牌产品。
3、换热器行业。我市是全国换热器之乡,年生产能力和销售收入、市场份额占全国的60%。目前分散经营,各自为战,不利于发展,“十一五”期间换热器产业是我市的支柱产业,应做大做强,提升档次,力争有3个产品获省名牌,在形成和组建集团的基础上,力争有1个产品获中国名牌。
4、化工、精细化工行业。规模以上企业通过GB/T19001质量体系认证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在精细化工、加工制成品领域,争创省名牌2个,中国名牌1个。
5、农产品加工行业。全面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重点食品生产企业90%以上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70%以上通过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食品质量与安全、卫生指标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食品质量安全明显改善,综合运用质量、标准、计量、认证、地理标志等手段提升我市具有资源和品牌优势的玉米、大豆精深加工,畜禽乳精深加工,淀粉、变性淀粉深加工档次,实现规模经营,形成一批具有我市特色的名牌产品,以龙头企业和主导产品为依托,提升规模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6、医药行业。我市目前有药品生产企业22家,全部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药品经营企业全部通过GSP《药品经营企业质量管理规范》。加强中药和生物制药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改进质量控制方式、方法指标,加快推进中成药生产GMP标准化和规范化,着力培育一批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医药品牌和药品企业,把我市建成全国重要的中成药生产基地。
7、光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行业。积极跟踪推广光电子信息、软件、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领域的国际国内标准,着力提高信息显示,光电子信息产品的工艺工装水平和检测技术水平,提高我市庆达光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扩大变性淀粉的生产能力,鼓励科学技术创新,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产品。
8、行走机械行业。恢复和壮大装载机、联合收割机等生产能力和规模,采用先进的技术标准,向国内外同行学习,再创我市老工业基地行走机械的优势,加强研发和市场调研,尽快赶上和超过国内同行业同类产品的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
9、冶金行业。加大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力度,提高建筑用钢材的质量,提升通化钢铁集团四平新型纲绞线、红嘴钢铁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和质量管理能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10、建材行业。建材规模以上企业全部通过GB/T1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水泥和玻璃产品全部按国家标准组织生产,产品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巩固吉林省石岭水泥有限责任公司、天意水泥有限公司、红嘴水泥有限公司、松辽水泥有限公司的省名牌,巩固和争创国家免检产品,实现规模化、品牌化生产。
11、轻纺行业:“十一五”期间,我市3家服装生产企业、8家纺织企业全面实施并通过GB/T-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力争有2-3个产品成为吉林省名牌,行业主导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国内先进水平。
12、提升服务业的服务质量水平。提升旅游业、宾馆、旅游饭店、旅行社、客运、医院医疗、社会公共事业的服务质量,推行服务质量方面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开展顾客满意度测评和服务质量跟踪活动,用优质服务打造四平市的诚信服务品牌,树立服务行业的优质服务标兵单位。“十一五”期间力争有10户企业评为省服务质量名牌。
13、商业服务行业。商业服务行业普遍推行集团化、网络化、品牌化等先进的经营理念,积极贯彻实施GB/T1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完善服务质量投诉网络和问责制度,构建起服务行业质量诚信体系框架,商贸、旅游、物流、中介等领域的服务质量明显提高,争创一批服务名牌。
四、实施步骤
(一)第一阶段(2006年至2007年)。全面启动质量兴市工作,要加大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力度,各县(市)、区政府要完善质量兴市(县)各项工作制度、工作程序和工作内容,做到有规划、有方案、有措施、有内容,抓出实效来,确保质量兴市工作长效机制有效运转。完成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点商贸企业和服务行业的质量状况调查,分类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档案,构筑全市企业质量档案诚信体系总体框架。强化对名牌战略实施工作的目标任务和相应的奖励扶持措施,强化标准、计量、认证、检验检测等质量技术基础工作,完善名牌产品的培育、评价、认证机制,形成和发展一批新的名牌产品。落实辖区质量监管责任制,扶优扶强,打假保真,保名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二)第二阶段(2008年至2009年)。全面推行先进的质量管理方法,引导企业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完善全市工业、农业、服务业标准化体系,加快主要工业产品和出口创汇产品采标进程,推进大中型企业完善计量检测体系确认、计量体系认证,在保证质量、节能、降耗和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明显增强,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监督抽查、许可证质量指标、标准、计量、认证及名牌、防伪等质量资料的对比和利用,深入推进全市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拓展名牌战略实施工作领域,培育和发展一批服务名牌和国际品牌,进一步增强名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
(三)第三段(2010年及以后一段时间)。加强产品质量工程和服务质量法律规范工作,完善全市质量工作政策、措施和手段,全面提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促进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全面深入发展,努力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发展前景好、市场覆盖面广、竞争能力强的名牌产品,使我市优势农产品、主要工业产品和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基本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全市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质量兴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果。
五、主要措施
(一)完善机制,整体推进
1、建立质量兴市目标责任制。市质量兴市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各地、各部门制订的质量工作目标计划,分解编制相应的目标、任务和责任,确定考核项目、内容与方法,按年度逐项考评质量振兴目标落实情况,市政府将对年度考核情况予以通报,推动质量兴市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2、建立健全质量工作推进机制。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质量兴市工作目标、任务和分工,研究制定本县(市)、区和本部门质量兴市工作规划,做好质量兴市(县)、质量兴业、质量兴企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具体事务管理转移到宏观指导和研究制定政策措施上来,不断创新质量兴市工作推进机制,逐步纳入到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
3、建立质量管理应急处理预案。为了及时、有效地处理食品安全、建筑工程、特种设备等各种突发性质量安全事故,力争使人民生命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应组织制定相应的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对因工作失职、渎职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将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
(二)政策引导,扶优治劣
1、大力实施名牌战略。加强对实施名牌战略工作的指导,积极研究和制定培育、奖励、优惠等推进政策和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创立名牌产品,通过政策和资金倾斜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名牌产品企业流动,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名牌企业和集团,扩大外延产品的带动效应。加强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的培育工作,进一步规范市质量管理奖,吉林省名牌产品、市名牌产品,标准化示范区产品的评价。认证和管理工作要注重保护和发展区域特色品牌,推进优质工程的建设及评价工作,在服务行业树立10—15个质量标兵单位,推动名牌战略实施工作向纵深发展。
2、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按照政府推动,企业为主,社会评价的原则,突出质量信用信息记录,质量信用产品推介和质量失信行为惩戒等重点环节,构建全市质量诚信体系总体框架。加快监督抽查,许可证、质量指标、标准、计量、认证以及名牌、防伪数据资料的整合,提高质量诚信企业及其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3、完善质量振兴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质量公正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分类组建质量专家队伍和开发相应的质量信息数据库,为企业和社会提供检验测试、标准查新、公正计量、质量认证、信用评价和设备监理等方面的技术服务。
(三)突出主体,加强自律
1、深入开展“三提高,二争创”活动,引导企业深入开展以提高质量保证能力,提高技术进步水平,提高质量效益,争创名牌产品,争创质量管理先进企业为主要内容的“三提高,二争创”活动,推动全市企业以名牌产品开发市场,以质优价廉产品占领市场,以良好的售后服务拓展市场,走质量效益型的发展道路,促进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总体水平不断提高。
2、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面向市场,以满足用户和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对新产品开发投产实施严格的质量评审和质量跟踪,积极采用国际先进标准,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现有产品质量水平,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发展目标,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将质量工作纳入企业业绩考核体系,完善企业内部质量考核制度。
3、加强企业技术基础工作。严格执行相关产品服务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建立健全企业标准化体系,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充分发挥计量在提高质量、节能降耗、提高效益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行质量管理,深入开展质量改进,质量攻关,降废减损等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四)加强宣传,舆论推动
1、强化质量教育培训。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采取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主动深入企业普及质量法律法规及质量知识,开展实用有效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质量意识,加大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力度,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要结合实际开展经常性的质量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和技术创新能力,努力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产品,不断发展壮大自己。
2、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广告宣传、社会活动等手段,对获得国家和省市政府质量管理奖的企业和个人,名牌产品生产企业,以及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长期保持稳定的企业和单位进行大力宣传,及时总结,推广国内外先进的质量管理经验。新闻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质量兴市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宣传报道,帮助名牌企业巩固市场,扩大市场,开发市场,为社会奉献优质名牌产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形成全社会重视质量,关心名牌的良好氛围。
附件:四平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附件:
四平市质量兴市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市长
副组长:兰宏良 常务副市长
成 员:赵树良 市政府副秘书长
刘银善 市质监局局长
张文辉 市长助理、经委主任
宿增田 市财政局局长
刘 莉 市纺织行办主任
刘 华 市化工医药行办主任
刘雅杰 市轻工行办主任
罗广辉 市发改委主任
孟庆怀 市交通局局长
邢 忠 市建设局局长
沈永祥 市科技局局长
李守玉 市机械行办主任
刘道成 市药监局局长
朱玉春 市冶金煤炭建材行办主任
王绍军 市环保局局长
遇增群 市农委主任
冀国荣 市旅游局局长
张秀峰 市知识产权局局长
贾文平 市商务局局长
刘忠良 市质监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