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
四政办发〔2007〕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各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28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实施意见》(吉政办明电〔2007〕57)精神,切实做好我市的防雷减灾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高度重视,充分认识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
我市是省内雷电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近年来因雷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气象灾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既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保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要求。各级政府和各相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四平”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建立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凡因管理和防护措施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力,应急处置不及时等造成重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责任,进一步强化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一)气象部门作为全市防雷减灾主管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依法严格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工作。
(二)建设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把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流程,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办理开工手续,把防雷装置竣工验收作为建设工程验收备案的必要条件,未经验收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许可范围,把雷电灾害防御作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要定期组织防雷安全联合检查,及时消除雷灾隐患。
(四)工商、质量技术监督、气象等部门要加大防雷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防雷产品质量和防雷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防雷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防雷设备、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和行业要积极主动接受防雷主管部门的管理,特别是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运、销售场所及粮食储运部门、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设施、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等。学校、宾馆等人口聚集场所及其他易遭受雷击的场所和设施必须按照相关专业防雷设计规范选用和安装防雷装置,尤其是架空输电线等电力设施,通信基站、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施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二)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年度安全检测制度。各单位要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装置,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同时,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不得拒绝接受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要及时整改。
(三)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防雷设计图纸要按规定进行设计技术评价,防雷工程施工要按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测。大型工程、重点工程、危爆物品生产和储存场所、重要物资仓库等建设项目的论证、规划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提供评估报告,确保公共安全。
(四)高度重视农村雷击灾害多发区域防雷设施建设。加强林区雷击火灾防范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全面落实雷击森林火灾防范措施,努力减少森林火灾。
(五)认真落实雷电灾害调查与报告制度。受灾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政府及气象部门报告雷击事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隐瞒不报。
四、强化预警,全力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雷电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气象部门要加强以闪电定位、大气电场仪为主的雷电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电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监测分析和预报,做好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手机和其他通讯手段,及时发布雷电灾害信息,为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针对雷电灾害突发性强的特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要制定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时间内做到组织领导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
五、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
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要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吉林省气象条例》、《防雷减灾管理办法》等防雷减灾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全社会的防雷减灾意识,提高雷电灾害的防护能力。要针对当前雷电灾害发生频次多、范围广、危害重、社会影响大的特点,结合典型案例,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厂矿、社区、乡村、学校等广泛开展防雷减灾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做到家喻户晓,提高群众的自救互救能力。特别要加强农村和偏远山区的科普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知道雷击事件发生的原理及自我防范措施,消除部分群众迷信和恐惧心理,有效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和损失。
二○○七年六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