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
四政发〔2007〕21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辽河农垦管理区,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为促进我市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根据《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吉发〔2006〕31号)和《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指导意见》(吉政发〔2007〕17号)要求,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旅游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完善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以整合旅游资源、培育旅游特色、打造旅游精品、优化旅游线路、提升旅游质量、增加旅游收入为重点,全面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形成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相融合并具个性化服务特征的旅游形态;立足四平、联系周边省份及地区,构筑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区域一体化旅游功能链,实现发展旅游经济、促进社会进步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
(二)主要目标
到2010年,全市旅游业总收入达到9.64亿元,占全市GDP的1.42%,年平均增长25%;接待国内游客135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2%;接待境外游客2000人次,年平均增长10%;实现旅游外汇收入97.6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2%。
二、完善旅游产业规划和布局
按照科学规划、永续利用的原则,制定完善全市旅游发展规划,整合优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布局,形成以满族民俗旅游、农业观光游、草原生态游、休闲度假游、红色旅游为主体的特色旅游发展格局。
立足旅游资源,重点培育四大旅游产品。即以满族民俗文化为依托,培育伊通满族自治县和叶赫镇独具特色的满族故地旅游产品;以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为主,培育农业观光游和草原生态旅游产品;以二龙湖、转山湖、山门水库、山门中生代火山等原生态环境为基础,培育具有东北特色、四平特点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中心,培育四战四平红色旅游产品。 三、搞好旅游精品建设
(一)塑造民俗风情旅游精品
以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博物馆、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叶赫那拉城民俗旅游景点为核心,挖掘民族文化遗产,包括习俗、餐饮、服饰、音乐、舞蹈、面具、图腾、手工艺品、传说故事等,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二)打造红色旅游精品
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中心,深入挖掘发生在四平的革命事迹和与之相应的历史遗迹、遗存,开辟一批新的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
(三)包装休闲度假旅游精品
开发以二龙山水库、国家级森林公园为龙头,以十六个中型水库和大型林场为重点,以小型水库和餐饮山庄为辐射的休闲度假景点,形成旅游产品体系。
(四)开发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精品
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农业大市、畜牧业大市、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重点市的有利条件,围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等开发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旅游产品层次,形成一批各具特点的农业观光旅游产品。
四、加强旅游项目开发建设
坚持以现有旅游设施为基础,加大新项目开发建设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推进重点旅游县建设
利用5年时间,将伊通满族自治县培育成国家旅游重点县。
(二)大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
抓住2007年“和谐城乡游”主题年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游和乡村特色游,争取利用3年时间,在全市建成20个“农家乐”旅游点。
(三)加快旅游住宿设施建设步伐
在未来3?5年,全市五星级酒店争取达到2家,四星级酒店要争取达到4家,星级酒店总数要达到20家左右。积极发展一、二星级饭店,大力引导发展家庭旅馆、公务旅馆、汽车旅馆和青年旅馆等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加强和完善旅游住宿设施的建设和管理。
(四)提升旅游餐饮服务水平
根据旅游业发展需要,设立旅游定点餐馆。“十一五”规划期末,全市旅游定点餐馆争取达到20家。同时要注重餐饮布局,提高就餐环境、餐饮和服务质量。
(五)提高旅游交通覆盖率
各级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大对旅游交通的投入力度,利用2年左右时间,开通连接各旅游景点的旅游专线或公交车,力争使交通网络覆盖所有旅游景点。
(六)积极开发旅游商品
通过组织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和展销活动等形式,发现和挖掘有意义的纪念品,提升旅游商品的档次和水平,添补我市旅游购物服务空白。要加强对旅游商品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定点制度,强化对旅游商品经营者的培训。
(七)搞好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开发
建设一批大中型文化娱乐设施,吸引外省、市文化艺术团来平演出,丰富市民及游客文化生活。在城市广场、公园、景区、景点、休闲中心等地设置能反映当地特色,有文化品位的雕塑、小品等,吸引游人和推介四平。
五、抓好发展旅游产业各项措施的落实
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要素的集聚和旅游设施的配套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社会的融入,才能达到上下联动、产业共兴的目标。
(一)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把旅游业作为我市重要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县(市)、区要建立健全旅游领导机构,努力为旅游工作的开展创造有利条件,认真解决旅游业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认真落实相关政策
国家和省为促进旅游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旅游部门要立足实际,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充分用足用好国家和省出台的各项政策,为推进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服务。
(三)加强协调、合力推进
旅游业是一项跨地区、跨行业、跨部门的综合性产业,要加强区域联合,发挥整体优势。发改、商务、工商、财政、税务、建设、环保、交通、教育、文化、卫生、新闻、公安、铁路等部门要从全市发展的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协调运作,确保我市旅游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四)切实提高旅游行业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要建设一支既掌握国家旅游产业政策,善于捕捉国内外旅游市场信息,又全面熟悉本地旅游资源情况的精干队伍,为促进旅游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二是加强旅行社建设。各级政府及旅游部门要注意解决我市旅行社“小、散、弱”等问题,把旅行社的建设摆到旅游业发展的突出位置,强化措施,加快发展。各级旅行社要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强化日常管理,努力提高素质。要加快旅行社协会组织建设,健全自律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坚持依法经营,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七年四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