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指导意见的通知
四政办发[2006]30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有关部门:
市旅游局制定的《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
十一五期间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
(市旅游局 2006年4月)
十一五期间,是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时期,是纵深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是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从世界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迈进的重要时期。为抓住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开创我市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新局面,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大战略机遇,依托我市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强化资金、资源整合,实施特色旅游、品牌旅游和综合服务发展战略,搞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主动参与旅游产业分工,加强“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合作,广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大力开拓旅游市场,全面开创我市旅游工作新局面。
二、目标和任务
到2010年,接待国内旅游者180万人次,年平均增长26%;实现国内旅游收入12.8亿元,年平均增长30%;接待境外旅游者2 000人次,年平均增长14%;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0万美元,年平均增长22%。
(一)旅游经济开发带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以山门、叶赫、二龙湖现有旅游设施为基础,通过招商引资,加大新项目开发建设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带快速健康发展。
(二)旅游重点县建设初步形成完备的发展体系。利用5年时间将伊通满族自治县培育成旅游重点县,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并初步形成完备的旅游体系。
(三)服务“三农”,大力开发乡村旅游项目。充分发挥农业大市的优势和潜力,抓住2006年“中国乡村游”主题年契机,大力发展农业和乡村旅游。十一五期间在全市范围内建成20个“农家乐”示范点。推进“旅游型村镇”建设,突出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以叶赫镇、伊通镇、山门镇为试点,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探索适合我市市情的旅游小城镇发展的新路子。
(四)加快我市旅游住宿设施建设步伐。为适应国内旅游和假日旅游发展需要,在各县(市)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10-12家星级饭店。积极引导发展家庭旅馆、公务旅馆、汽车旅馆和青年旅馆等接待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和加强旅游住宿设施建设和管理。
(五)加快旅游交通专线建设。利用2年左右时间,延长四平市5路公交车运营路线,使山门、叶赫、二龙湖风景区连成一线。开通连接伊通各旅游景点的公交车。
(六)做大做强旅行社业。积极稳妥地发展经营国内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加强旅行社年检和资格审验以及日常的监督管理。加快旅行社联合与合作及改革步伐,争取十一五规划期内四平市申报成功2家国际旅行社。
(七)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添补我市旅游购物服务空白。积极引导和鼓励设计者、艺术家、民间艺匠设计开发旅游商品,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重点解决好旅游商品的生产问题。
(八)搞好旅游文化娱乐项目的开发。建设一批大中型文化娱乐设施,发挥各类艺术团体的作用,积极组织开展各种高水平、有特色的文化娱乐活动,推动二人转等具有地方特色艺术的发展。在城市广场、公园、休闲中心等地设置反映当地特色,有文化品位的城市雕塑、小品,充分展示各种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蓬勃向上的活力。
三、开发重点旅游产品
(一)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满族民俗风情价值无限。伊通满族自治县和叶赫镇都是满族的重要发祥地。以伊通满族博物馆、牧情谷旅游风景区、南山旅游风景区、叶赫那拉城民俗旅游景点为核心,充分挖掘无形的民族文化遗产,包括习俗、餐饮、服饰、音乐、舞蹈、面具、图腾、手工艺品、传说故事等。以适当的方式进行展示和表演,形成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
(二)红色旅游产品
充分利用国家重视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契机,以四平战役纪念馆为龙头,以烈士陵园、烈士纪念塔为重点,深入挖掘发生在四平的革命事迹和与之相应的历史遗迹、遗存,开辟一批新的红色旅游景点,形成系列红色旅游产品。
(三)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山门风景区、二龙湖风景区近几年来一直是四平市民休闲度假的重要场所,每年的4月至10月间都吸引大批市民前往,尤其是“五一”黄金周更是如此。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山门风景区儿童乐园、童话王国及二龙湖水上游乐项目建设步伐,进一步完善荣高大酒店等休闲度假型酒店的服务功能,尽快形成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体系。
(四)现代农业生态观光旅游产品
综合发挥公主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的旅游功能,加快伊通红豆杉和双红山葡萄生态旅游基地建设步伐,带动其它农业观光旅游产品的开发。
四、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旅游工作的领导,强化旅游产业地位,充分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机制。按照建立旅游大市场、发展旅游大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旅游行政管理机构建设,强化宏观调控和规范监督职能。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整体形象宣传的财政投入。
(二)优化政策,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旅游投融资机制。四平市旅游业仍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离不开政策的扶持,公安、国土资源、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要从各自的领域,研究支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和服务措施。同时,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多渠道筹集旅游建设资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吸引企业和各类社会资金积极参与合作开发。积极探索建立以社会资金为主体的旅游产业基金,主要用于产品开发建设。充分利用各种经贸洽谈活动,开展招商引资,拓宽旅游产业发展资金来源渠道。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利用国家在交通、林业和水利等方面的投资项目,配套带动旅游产业,抓好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旅游景区道路畅通,通讯方便,电力配套,功能齐全,以良好的环境吸引游客。加快县城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的带动服务功能,使餐饮、住宿、娱乐环境和服务质量上档次、上水平。
(四)推进诚信建设,提高旅游行业整体素质。重点开展旅行社经营规范化、导游服务优质化、景区建设标准化、饭店管理专业化建设。一要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活动。实行旅行社和导游员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建立诚信旅游监督举报制度和诚信单位公布制度,开展诚信旅行社和文明导游员评选活动,构建诚信旅游体系框架。二要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会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清理旅行社超范围经营和非法经营旅行社业务。加大对旅行社、旅游景区、农业旅游示范点、星级饭店的行业管理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三要组织开展导游等级考核工作,建立完善导游职业的保障机制,强化导游员年审培训和执业质量检查。四要进一步做好旅行社审批、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评定申报工作。五要加强对安全工作的领导。提高认识,明确组织机构,做到责、权、利到位,认真贯彻落实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要继续完善黄金周假日旅游制度,确保“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
(五)加强区域合作,狠抓市场促销,塑造旅游形象。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原则,充分发挥各地和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建立联合促销机制,统一促销,整体宣传,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四平旅游知名度。建立跨区域的旅游营销模式,以红色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生态农业观光为主打产品,延伸全市旅游产品和线路。创新旅游宣传促销形式,以市场为导向,把有效的传统促销手段与创新方式结合起来,精心组织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和节庆活动,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开辟旅游专题,宣传展示我市旅游形象,在主要公路、城市街道、客运站等集散地设立大型旅游宣传广告,提高社会关注度。
(六)加强旅游队伍建设,树立旅游行业新形象。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公务员法》和新修订的《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增强依法行政、依法履职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打造一支思想过硬、品德高尚、吃苦耐劳、游客满意的旅游队伍;加大从业人员教育培训力度,认真做好旅游行政人员、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提高素质和修养;开展学习优秀导游员文花枝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旅游行风建设深入开展。